《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一课是研究食物的变化,本课分为“观察发霉的面包”、“面包发霉的条件”、“哪一块面包容易发霉”三个学习活动。发霉这一现象,孩子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仔细去观察研究过。本课借助学生比较喜欢的面包作为研究对象,把面包发霉这一现象在课堂内进行讨论,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与疑惑,所以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可能会提出,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进入第二个活动,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怎么才能比较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这是一个讨论的话题,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通过观察霉菌,知道霉菌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2)霉菌生长快慢受环境影响。2、过程与方法:(1)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2)课外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设计面包发霉的研究方案四、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2块面包片,2个塑料袋、发霉的食物、水、滴管六、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师展示新鲜的面包和发霉的面包,让学生选择吃那一块。为什么不选择发霉的那一块?学生回答:师提问:面包怎么就发霉了呢?揭题:面包发霉了!2、观察发霉的面包(1)初步观察发现霉菌发霉的面包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发霉的食物。A、先用肉眼观察,描述汇报。B、用放大镜观察,描述汇报。C、用教师准备好的显微镜观察,描述汇报。(2)师小结:霉菌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要时,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所以通常叫它微生物,霉是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一般不能吃的。3、面包发霉的条件(1)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你觉得与哪些因素有关?(2)各小组讨论交流、预测。(3)师生交流。(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光的照射等条件有关)。教师根据实际板书: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4、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呢?以“水分的多少”这一因素为例集体设计实验计划(1)小组设计实验方法(2)汇报交流,得出正确的实验步骤。(3)小组预测结果。(4)实施实验。由于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只能放到课后去观察了。请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5、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面包发霉了1、观察霉菌2、霉菌发霉的条件:水分的多少?温度的高低?……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