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积累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3、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二、学习过程:(一)1、读文,断句,划分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下面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课下注释,划横线的和加点的词语你会解释了吗?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下面划横线的词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1、天时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是天时不如地也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得道者多助6、亲戚畔之7、故君子有不战8、兵革非不坚利也9、兵革非不坚利也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四)找出文中的通假字。__________通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五)文章你会翻译了吗?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六)课文内容你理解了吗?1、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6)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7)“战必胜”的条件是:。2、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从中可反映出孟子的政治思想。3、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4、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5、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得道”指什么?6、“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8、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10、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七)开放性试题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译文资料: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2、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啊。3、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参考答案:(一)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