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教师的谈话》心得体会李爱菊《和教师的谈话》是前苏联赞科夫所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教育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学习,书的学习,我深深感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也日趋完善和提高,同时提出了有效教师这一概念。有效教师形成的基础是其人格特征。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缺一不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格赋予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活动和形象的一种品位。教师正是以这种品位来熏陶学生的。教育是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神圣事业,有效教师是以自己的人格来实践对事业的追求的。理想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崇高的理想志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教师努力工作、奋斗成材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只有树立了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为社会进步作出个更大贡献的人生目标,把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工作才能成为神圣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教师的成材之路就会豁然宽阔起来。人生的意义不是享乐而是创造,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得到了什么,而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这是有效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国当代有效教师们更是以其可歌可泣的思想行为,诠释了崇高理想和科学人生观。全国劳模教师刘让贤,特级教师魏书生都是我们教师队伍中学习的楷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深刻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联系着祖国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就能强化责任感、自豪感和紧迫感,振奋进取向上精神,创出优良的教育工作业绩。我们要深刻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珍视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选择。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我们要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料理的天青日朗。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拥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刻骨铭心的挚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而人聪明,智商高不是最重要的。一位教师如果对教育工作怀有兴趣和感情,那他就具备了成功成材的先天优势。然而,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有时也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执教过程中萌发,在与学生的相互接触中日益浓烈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而要成为有效教师、大师名师,则必须对事业有着超乎寻常的挚爱。爱到深处,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直至把全部生命与教育事业融为一体,创出超常的业绩。深挚的师爱还能造就教师的职业忠诚和远大事业眼光。深爱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教好知识、考好考试上。而要立志教给他们终身受益的东西,为他们的成长发展献上最好的教育;深爱事业,就不会满足于一得之功,而要追求卓越,创造“更好”,不断把教育事业推向高峰。以挚爱奠基,教师就能站上教书育人的制高点,从而具备成为一代名师的可能。魏书生老师、顾冷远老师、张思中老师、李吉林老师、斯霞老师等,都是被挚爱送上教育制高点的名师,他们以几十年、几十年呕心沥血实践和研究,各自创出了高质量、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崭新教学流派,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人们对师范含义的精当阐释,“德为师之本”是古今公认的师论名言。无德不足以为师,德之不高不可能为有效教师。重才轻德,至多能成为一个熟练的教书匠,只有具备了高尚师德并兼有精湛教学技能,才可能成为一代人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古今中外的不朽名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