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词语,培养能力——“伤痕累累”教学片段片段一:师: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可是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出示“官兵背部掉皮受伤”的图片和词语“伤痕累累”师:这就是伤痕累累。生看到图片很惊讶,很受震撼。师:读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读出它的情感。指名4个学生读。读的语气低沉,溢满怜悯之情。师:读的很用心,读出了人民子弟兵的坚强不屈。片段二:师: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可是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战士的不容易,他们连续战斗了几个小时。……生:我从“伤痕累累”中感受到战士们受的苦,他们身上没有不受伤的。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画面?生:战士们的脚长时间在水中都泡烂了。生:他们的手被泥土里的石头割破了。生:肩膀扛麻袋又红又肿,疼得不得了。……师:这些画面都浓缩在一个词中——生:伤痕累累。师:出示战士受伤画面,再读一读。生读(读得让人想流泪)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凸显的是教师“我这样教”的教学技巧以图片中“伤痕累累”的画面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代替了原有的言语探究的智慧,学生的感动不是建立在语言文字中的,而是像贴标签一样,教师用画面贴上去的,这种感受入眼,不入心,冲淡了学习的过程,掩盖了语文最本质的东西。学生失去了探究文本,阅读嗅觉的灵敏性。文字构建了人类的精神,作为一种赋予生命意义的文字符号,它需要去激活,去唤醒,“片段二”中的教师,依托“伤痕累累”这个词语,不断引着学生把玩词语内在的,沉睡的东西,由浅入深,即由词语想画面,再由画面回归言语智慧的运用,在词语中走个来回,就彰显出文字内核里蕴蓄着的精神、思想和情感,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一句话的话道出老师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智慧:“我说出的是一半,只为你能领悟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