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上册课题:《秋天》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朗读,初步了解诗歌内容。(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教学课题:使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的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准确概括《秋天》一诗每节内容。2、多种方式练读。3、在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书写秋天。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的作品。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秋景图。它们具有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这三幅画面也可以用一个“纯”字来概括,有农民的淳朴,有渔人的悠然,更有少女情感萌动的纯真,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掺杂的、不需修饰的、最纯净的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积累词语。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情景交融的特色,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观察秋景教学方法: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感情充沛,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他们思考、交流、想象、品味。而本课的重点是体味诗歌意境,我在百度中搜索有关《秋天》的图片、音乐,经选择编排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眼、耳、脑,理解品味作品,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学过程:这节课我按“引秋——诵秋——品秋——绘秋”进行教学。一、引秋秋,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钟情的对象,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每个人笔下的秋天都各具特色,那么,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又具有怎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诵秋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一)教师介绍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实则情味深长。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二)检查生字生词的掌握(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丁丁(zhēng):伐木声。幽谷(yōugǔ):幽深的山谷。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归泊(guībó):船靠岸回家。寥阔(liáokuò):高远空旷。枯涸(kūhé):干涸,没有水。清冽(qīngliè):水清。梦寐(mèngmèi):睡梦。(三)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原文并播放钢琴曲,(百度音乐搜索: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CF%D7%B8%F8%B0%AE%C0%F6%CB%BF]&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CF%D7%B8%F8%B0%AE%C0%F6%CB%BF++&si=%CF%D7%B8%F8%B0%AE%C0%F6%CB%BF;;%C0%ED%B2%E9%B5%C2%A1%A4%BF%CB%C0%B3%B5%C2%C2%FC;;834416;;834416&lm=-1&mtid=4&d=9&size=1992294&attr=0,0&titlekey=2536936109,2220709335&mtype=0)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四)学生根据屏幕上划分好的节奏进行练读。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