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兴奋效应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毒物兴奋效应英文名称:hormesis定义:毒物低于抑制浓度时对机体产生的刺激作用。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毒理与药理(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毒物兴奋效应是毒理学用来描述毒性因子(刺激)的双相剂量效应的一个术语。即高剂量致毒因素(包括毒物、辐射、热、机械刺激等)对生物体有害,而低剂量致毒因素对生物体有益。这种双相剂量效应在上世纪40年代被定义为毒物兴奋效应。通过低剂量毒物对机体内稳态的微干扰,启动一系列修复和维持机制,比如通过对转录因子和激酶的激活,增加细胞保护和修复性蛋白的表达(如抗氧化酶、伴侣蛋白、生长因子、免疫因子等)。目录历史背景定义及特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学意义存在的争论中医理论编辑本段历史背景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起源于16世纪Paracelsus的名言“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有剂量才能区别毒物,可以说这是毒物兴奋效应的雏形。19世纪微生物学家Schulz观察到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酵母生长的促进作用后,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于各种化学物和生命体,进而提出了Arndt-Schulz定律,即:弱刺激加速生命力,中等强度刺激促进生命力,强刺激抑制生命活力,但很强刺激却能致死。1943年,Southam和Ehrlich在研究红雪松提取物对真菌的作用时,将观察到的双相剂量-效应关系曲线正式命名为“hormesis”,首次使用“hormesis”一词描述低浓度的有利效应,发表在《Phytopathology》杂志上,这是hormesis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EPA在评价化学物的致癌性时,将Hormesis列入考虑范围,以此来回答对于致癌物质“Howcleanisclean?”,Hormesis的热潮开始复苏,尤其是其对危险度评价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探讨。。Calabrese和Baldwin对Hormesi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Toxicologyrethinksitscentralbelief”的文章,至此,有关Hormesis的研究进一步成为毒理学中的热点。Hormesis一词源于希腊语“hormaein”,本意是“toexcite(激活)”,过去也曾用“hormoligosis”一词,oligo表明在低剂量水平下。其剂量-效应关系以“low-dosestimulationandhighdoseinhibition”为特征的双相曲线。目前在中国近年出版的毒理学参考书和专业杂志中多将“hormesis”译成“毒物兴奋效应”,也有的译为“化学兴奋效应”、“低剂量促进效应”等。编辑本段定义及特征简单地说,一般将Hormesis定义为化学物对生物体在高剂量时表现负面影响(如生长、发育受抑),但在低剂量时却表现为有益作用(如刺激生长发育)的现象。精确地说,Hormesis被认为是一种以双相剂量-反应曲线为特征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剂量反应曲线关于刺激反应的幅度、刺激域的范围具有相似的定量特征,它是生物过程直接诱发或是对生物过程的代偿,最终能引起内环境稳态的紊乱。另外Hormesis也包括高剂量下具刺激作用而低剂量下却具抑制效应的现象。最初hormesis在植物生物学、昆虫反应、免疫刺激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有发现,但其后由于受到多方面质疑,渐渐被冷落。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又受到重视。现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在评价物质致癌性时,已开始考虑低剂量物质的兴奋效应。到目前为止,在各类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类毒物(包括致癌物、非致癌物,致癌物又包括遗传毒性致癌物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及各类生命现象(包括肿瘤形成、生殖、生长、寿命及代谢等)中都发现了Hormesis现象。其范围几乎涵盖了包括重金属化合物、氰化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砷化物以及农药和一些抗生素在内的所有有毒物质。总的来说,Hormesis以双相剂量反应关系为主要特征,即低剂量表现为刺激效应,而高剂量则表现为抑制效应。事实上,一种物质能引起一个模型一个部位的兴奋效应并不一定在该模型的其他部位也能引起同样的效应。例如一些杀草剂在低剂量下能促进植物根的生长,但它在任何剂量下都不会促进植物芽的生。毒物兴奋效应在对毒物有不同敏感性的个体和种族之间却有着相似的定量特征。CalabreseandBaldwin将其概括为很小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