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后感5篇【篇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集,个人的进步也需要政府创造流动机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旨在为人才流动松绑,为城市发展加油。在促进人才流动推动城市发展的机遇中,我们不得不思考可能存在的挑战,即引发更加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以及政策红利的贯彻落实,这考验着一个城市在人才“引入”和“留住”上的执政能力。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对于许多城市都是紧缺资源,因此,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高待遇、高福利人才政策,引进了一大批人才落户落地。但是,人才“留不住”“不想留”的现象,也不可忽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更好的待遇只针对现阶段引进的人才,似乎“外来和尚好念经”,本地人才就产生“应该走”的想法;另一方面,很多高端人才并不是当地紧缺人才,个人才华根本没有施展空间,自然也就“留不住”。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传承接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理念为大众所认同。如若原岗位之人离开之前未与后来者做好工作交接,不论是行政工作还是规划或者项目必将陷入“空窗期”,兜底的是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即使“引入”和“离开”二者之间无紧密关系,一个行家里手的离开,抑或是将工作交给不熟悉业务的人,潜在损失也会不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引入”和“留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引入最终要留住才能起到正面导向作用。解决好社会性流动格局下的“留不住”问题,要有的放矢招引本地本部门稀缺紧缺人才,不能“一锅烩”“一网捞”;第1页共7页还要真正将住房、户口等政策红利兑现,不论是对新引入还是原通过其他渠道进入的人才;同时,要借助大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架健康的内部流动机制,探索解决“异地调动难”“基层晋升难”等现实问题;最后,要营造良好的重才用才文化环境,关心关注外地人才的日常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一个能吸引人才并留得住人才的城市,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跨越。【篇二】冰封的河道需要流水激荡,行进的中国呼唤流动的力量。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创造流动机会、畅通流动渠道、扩展发展空间、兜牢社会底线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可以说,《意见》的出台为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解除了“紧箍咒”,也给人才的流动、成长和发展架起了“登云梯”。人是生产力的关键,人的流动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人才流动的新闻不绝于耳,甚至有观点认为社会流动已经相对“凝固”。前有“张小平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讨论,后有知名互联网企业“996”话题的发酵和离职员工的争议,都充分暴露了妨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纵观《意见》全文,聚焦的就是当前社会性流动在机会、渠道、空间、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正是那些不尊重劳动力、人才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自由迁徙权利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意见》当中,“全面取消XX县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XX县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本户口簿,牵动着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牵引着人才流动的方向。对这条内容的解读不妨一分为二。从人的角度来看,第2页共7页城市门槛的降低增加了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机会,增强了个人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动力。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入将有效解决城市“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计的是,“抢人大战”或将更加白热化,倒逼城市在公共服务供给、营商环境改善、人才宜居宜业等方面做些文章。怎么看待人才流动,折射怎样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没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