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与解读中生成智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模糊认识,比较有倾向性的说法一:我们非常想搞教育科研,但日常工作太忙,实在没有时间。说法二:让我们做具体的事情可以,但是要搞研究,那主要靠你们专家来帮助。说法三:一个课题立项的要求太高,我们没有能力去设计课题,更不知道怎样研究。说法四:让我上课行,而且也可以上得很好,但是让我写文章可没那个水平。作为一个区县教育工作者,每当想起这些说法,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教育科研本来就应该是与广大教师亲密相伴的一种活动,怎么会有如此认识上的隔膜呢?我很想奉上几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是怎样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起步的。希望老师们读了会感到亲切会有启发。更希望能够改变一些看法,诱发出投身教育研究的兴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科研其实离我们很近,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不过是每一位教师都有条件进行的一种解读活动,只要你不轻易放过一个个的问号,时常保持着解读这些问号的兴趣,那么,每一次解读,都是一段积累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的实践经历。这就是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一、走近朱老师[教师印象]朱老师,某区中学语文教师。朱老师非常健谈,如果不打断他,可以慢条斯理地一直说下去。作为引进人才,到上海教书的时间并不长,但上海教育的先进与开放的程度让他那颗善感易动的心充满了热情。朱老师是个思想缜密的人,他的细致、冷静和老成仿佛与他的年龄不大相称,或许这就是他常能抓住教学中的问题深究不放的一个性格因素。几年来,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用心揣摩刻苦钻研,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已成为教学骨干。在一次闲谈中,他讲了下面这件事。[研究案例]关于说话的故事刚来上海不久,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生长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孩子,可谓见多识广。但是,他们当中居然也有不少人在课堂上并不会“说”。其中,有一位男孩成了我特别关注的对象。我发现在这些不善表达的学生中,他的症状最为突出。他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似乎是课堂中的局外人。你要是把他叫起来,无奈中他奉送给你的是真正的语无伦次,那种既羞愧又胆怯的情形倒让人觉得有些可怜。为什么如此怕“说”?带着这种疑问,我走进了他课堂之外的生活。原来,这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之中父母小吵天天有,大吵也时常有。家里总是硝烟弥漫、郁闷压抑。父母常常把无名之火发在他的身上。尤其是爸爸,对他特别凶。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看父亲的脸色度日,从不敢多嘴多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开口的心理障碍,一张嘴心理就紧张,越是害怕就越是什么都不敢说,长期得不到开口的锻炼而形成了“不会说”的局面。了解了这位特别不会说的学生情况后,我对其他有同样缺陷的孩子进行了集中分析与研究。并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测试。发现这群不擅长表达,或表达上有障碍的孩子,在“不会说”现象的背后,各有各的原因。然而又都指向一种心理状态。鉴于上述调查与分析,我决定采用“重点突破,触动全局”的策略,先从那个最不敢说话的孩子人手。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问题,出于职业习惯,教师总是会对这群学生反复教育、疏导和鼓励。我也这样试过,但效果不大。这使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概念:以毒攻毒!人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潜在欲望。当无退路可走的时候,人只能向前。对于一个在语言方面已经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而言你越是鼓励与疏导,他可能就会因此更加放大自己的弱处,越发显得顾虑重重。如果不给他产生新顾虑的余地,那会怎样?因此,我决定将他逼上“绝路”,让他担任了班级的领操员。这一招真是把他逼上了梁山。开始,面对眼睁睁地等着他的全班同学,他胆怯甚至有些惊恐,脸憋得通红也张不开口。不要紧,明天我还是让他站在领操席上。他低着头,用眼角偷偷地瞄着眼前的伙伴,轻轻动了动嘴唇,又紧紧地闭上。没关系,接下来的几天,我照样把他喊到领操的位置等他开口。如此三番,终于有一天,面对仍旧等他下令的全班同学,他突然大叫了一声:“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