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湾人的身世之迷本报记者祝兆林梅晓芸在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康湾村,80%的村民都姓“康”。这里的康姓村民看起来和一般人似乎也有些不同:他们普遍个子高高的,骨架很大,鼻梁挺拔,眼窝凹陷,依稀可以看出一些外国人的影子。在这些康姓村民中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俄罗斯一带移民至此。这种传说是否可信?康湾人身上是否真有欧洲人的血统?带着疑问,本报“发现”走进康湾村,试图解开康湾人的身世之谜。踏访康湾村少有矮个子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族康湾村位于襄阳市南郊,这里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全村面积约260余平方千米,人口3000余人,康姓村民就有2500余人。12月27日,记者在康湾村村支书康友福的带领下,走进康湾村。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成片成片种植的白菜、胡萝卜。康友福介绍,康湾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是一块物华天宝之地。如果夏天来到康湾村,见到的便是一片瓜果飘香。记者见到康友福后,第一印象便是,果然很高!康友福今年50岁,身高1米80。他告诉记者,在康湾村,的确矮个子比较少,高个子很多,鼻梁也似乎比一般人要挺拔。他的儿子今年27岁,身高是1米82。康友福介绍,当地的康姓人家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族。他们的康氏字辈按照:彩、仲、文、人、悦、起……排列下来,他是“士”字辈,也是第20辈。目前,康湾村有7个辈分的人,原来有8个辈分,但就在前不久,一位在世的最高辈分的老者去世。在康湾村,只要哪家有红白喜事,宴席一摆就是几十桌,“那还是最亲的亲戚,要是算上随便沾亲带故的人,那得一两百桌。”康友福笑着说。但关于康氏家族的族谱、宗祠之类,康友福惋惜地说,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之时遭到破坏。当时,在村南,立有一座康家庙,也就是康氏家族的祠堂。村里还立有一块高、宽均上十米的大碑,上面刻有一个康家媳妇在丈夫去世之后如何忠贞的故事。传说康氏家族从何而来?当地流传3种说法关于康氏家族的来源,当地流传有几种说法。59岁的康改生说,他曾听老一辈人讲过,康湾人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至此,但具体年代不清。当年,由于山西受灾后闹荒,一家康姓人一路讨饭至现在的康湾村。只见这里地平土肥,适合开荒,于是留了下来,在这里种地种菜。经过祖祖辈辈的繁衍,就是现在的康湾人。这也是现在所看到的,康湾村村民仍以种菜为生的原因,正是沿袭了祖辈的传统。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时,有康氏弟兄3个,名为“茂彩”“文彩”“奇彩”,其中,康茂彩曾辅助明太祖朱元璋攻打南京,这3兄弟就是他们这支康姓的第一辈先祖。但这两种说法显然都解释不了为何康湾人普遍高大、更显异国特征。64岁的康立志则有另一种说法。他听老一辈讲过,康湾的康氏家族是从靠近俄罗斯一带移民而来。当时移民的有18户人家,落脚康湾后,这18户人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逢年过节都在一起吃饭。但具体何时移民过来,时间也不清楚。这一种说法,似乎能够契合康湾人不同寻常的外形特征。但康立志说,这一说法他也只是听老辈人所讲,是否属实,他拿不出任何证据。求证康湾人原是西域康居人后裔3次迁徙落户襄阳康氏家族到底从何处而来?襄阳市社科联副主席陈新剑,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康湾人不同寻常的外形特点。他经过考证,解开了这一谜团。“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肯定是不正确的。”陈新剑说,康氏村民所说的山西大槐树,疑为山西洪洞县。在古代,该处曾是个交通要道,许多逃荒难民不知道真实地名,就以当地地标进行称谓。陈新剑说,在《二十四史·梁书》和《二十四史·南史》中记载,南朝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康询起兵响应萧衍(建梁朝的梁武帝)反齐,出动“敢勇三千,私马二百五十匹”。当时的萧衍为雍州刺史,州治设立在襄阳,并在襄阳起兵反齐。所以,现在的襄阳康氏居民应为康询后人。《二十四史·梁书》中记载,康询为康居国人后裔,是哈萨克族康里人,历经三次移民才来到襄阳。康居人原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西汉年间(公元元年左右),由于西汉强大,康居国向大汉朝称臣,并派王子到大宛西北与大月氏之北(今甘肃天水一带),以示对大汉的臣服。西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