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属于道家思想;B材料中没有提及;C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A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均田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中信息没有反映出;B项人口增长也没有提及;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D是察举制选官标准。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A说法绝对;B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明朝西学东渐【试题分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