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深层原因安阳县许家沟乡前西岗成校李向军内容提要:成人教育在建国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但现在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师资不足、专干不专、没有阵地、无米下炊等。这些问题是由于经费不足,培训内容与实际脱钩、重视不够、师资不足等原因造成的。正文:新中国解放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成人教育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我国从文盲大国走向了科技之路。面临21世纪即将来到,用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形势,可以说再恰当不过。那么成人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一、师资队伍80年代,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每个大队(行政村)都有1名专职教师。由于当时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所以在教师配备方面,大多配备了年岁偏大的教师。现在看来,这些老同志虽然存在身体条件差、文化知识陈旧等不利因素,但他们比较熟悉农村工作,且大都兢兢业业工作。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我国每年扫除数百万文盲,这些工作在第一线上的老教师功不可没。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行政村一级的专职教师大幅度减少,大多是由全日制小学里另派一名教师,在工作量基本不减少或略减少的情况下,指定由其兼抓农民教育。这个时期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其实质上已包括了县、乡两级的成人中专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有一些省、市、区仍然强调村一级要配备农民教育专职教师。但是,从对目前乡、村两级所配备的成人教育专师队伍的调查中得知,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65%以上,其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下。让大批年轻人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从长远看,这是大势所趋。但就眼下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陌生感,特别是在农村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的年轻同志也是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决心上岗的,可一旦接触到“招之不来,不挥即去”、“学无正点,教无规律”的农民教育实际,即产生了一种惶惑感。由此,相当部分地区的农村成教师资队伍出现的“新化”情况,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在有些地方,已导致了农村成人教育停滞或半停滞的状况。还有一些地区,成人教育只是说说,连最基本的兼职教师都没有配备。二、专干不专所谓“专干”,顾名思义的就是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干部。农村成人教育之所以要设专干,正是在于它的艰巨性及特殊性。农村成人教育专干的配备,主要在县、乡两级教育管理部门;80年代,最多时每县配备在7至12人,每乡配备在2至4人,全国配备专职干部总数最多时约达10万人,这批力量在80年代我国的农村扫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县、乡两级的专干队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干而不专”的现象,纷纷被挪作他用。县教育局所设的成教股及成人教研室,在人员上多被压缩到5至7人,其中还有被长期抽出搞其他工作的;乡教育办所配备的专干,不少地方则压缩到1至2人,并且常被抽出搞当地的“中心工作”,乡专干也只是用于应付上级成人教育部门的会议、检查等硬性工作,而在本乡农村的文化技术培训方面,则无暇去考虑长远规划或眼前规划了。村内虽有专干,却名不副实。3.阵地建设。近年来,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地、县教育行政部门,都对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阵地建设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少地方还规定了“标准校”、“示范校”的条件。就整个情况而言,我国的乡镇成人学校建设近几年确实有了重大突破,各省、市、区都对乡镇成校的阵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一些省、市还建起了一批条件齐全、设施配套的高标准成人教育学校。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地区,乡镇成人学校不但能担负起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中、短期人才培训任务,而且还能进行初、中级人才培训,一些理工科实验课也能在校内进行。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阵地建设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有的地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则大多仍处在借场地办学的“打游击”阶段,甚至连教室也没有,只是在外边挂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