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材设计拂晓中心小学唐云秀教材分析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默读能力,有一定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自读自悟,教师要透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非友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了解课文的故事背景。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目标1、认读“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犹豫、遗憾”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尝试运用“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味描写木雕的精美以及作者和少年的遗憾,进而体会中非人民的友谊。教学重点读懂本课内容,理解作者和少年的遗憾,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难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乐中国与非洲人民交往的资料十元钱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从题导读。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非洲去看一看,出示图片并介绍非洲。2、引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介绍非洲木雕。3、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木雕,走进少年。4、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随机指导“卖”字和“买”字的区别(老师用十元钱去“买”学生的书,老师失去了十元钱,学生“卖”了书得到了十元钱)。5、学生书写“卖”字,师提醒要摆好写字姿势。(师巡视)6、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木雕和少年)师板书:木雕少年(边板书边让学生注意“雕”右边是四横)。二、检查初读,概括主要内容。1、自由读文,出示自读要求:2、检查词语:生个别读,开火车读。(加上拼音)3、去掉拼音: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4、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特别多,你们敢挑战吗?(敢)5.、同学们,这些词语都是围绕什么写的。读词语要读出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并让学生试着说出这些词语的意思。6、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7、如果把第一行词语放到句子里你还会读吗?(找生读,并指导感情朗读。)8、第二行词语是写木雕的。(出示木雕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木雕,用上刚刚学的词语填空。(生说)9、齐读第三行词语。10、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讲“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木雕作纪念,但是因为木雕沉甸甸的,我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好放弃,后来卖木雕的少年送我一个小的木雕,所以我非常高兴。)三、精读理解,体会“遗憾”。1、在刚才学习的词语里,有一个词在一段话里出现了两次,是哪一个词?(遗憾)2、什么叫“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在书中找出那段话,并试着朗读。3、屏幕出示。(生读)4、指名一学生读。这段话的两个遗憾一个是少年的,一个是“我”的。5、让我们先看看作者为什么遗憾?请同学们自由读3一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我”遗憾的原因。(师巡视)恰当地出示3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