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冯保林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深入人心,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观念已经在老师们心目中达成共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便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我以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经历,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贯穿到教学的始终”这一课题把整个课堂教学分成紧密联系的四个部分。即听、说、读、写。一、听这种教学模式反对预习课文,更反对学生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为预习和查资料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这一环节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1、听课文即听老师的范读,老师在范读前学生不得翻开教材,并且老师不得提启发性的问题,不得作任何提示,鼓励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在范读的过程中:①对生字要重读;②要有启发性地或有感情地读需重点理解的词句;③要保持适当的语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2、听片断即学生不预习,老师从课文中或其它资料中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很大关联的片断范读(也可放录音),让学生在听中把握重要信息。如我在教《人类的语言》这篇课文时,首先选择了两个片断范读:一是旧版教材五十一页练习七中的短文,二是旧版教材五十二页的短文,让同学们通过听把握短文中的重要信息。“听”,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内容。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来说,“听”训练了学生的“听话能力”,即培养学生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能把握住重要的信息。二、说“说”的环节既是对“听的结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说”是教学过程在“听”的基础上的延续,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听的结果”。对“说”这一环节,我们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①说话的内容必须要体现“听的结果”;②说话要条理清晰;③说话要做到简明扼要;④“说”的角度可以有所不同。如听课文《麦琪的礼物》,同学们说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以“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困窘”为中心,也有的以“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为中心,还有的同学从“情节上巧设悬念”,“艺术上的巧合”的角度来说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精巧。“说”的环节可引导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把握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说”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即培养学生在平时说话过程中做到“说有中心,说有条理,说有技巧”,使“说”得心应手。三、读“读”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第1页技巧以及精美的语句有一个整体的全面有把握。读书要教会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要注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过程的目标都要把握好深度,既要让学生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又要让学生能摘住桃子。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读的过程分为初读、寻读、精读三个步骤。1、初读在“听”“说”的基础上再初读课文,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听的基础上学生只能说出作者的观点,即“中国人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我们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但是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他们能把握的东西就多了,如作者摆出了哪些敌论论据,敌方观点是什么,作者的批驳分哪两个层次,甚至还有极少数同学能判断出批驳的突破口是“敌方论证”,这些较深层次的了解,光凭“听”是无法感知的。2、寻读寻读课文是在总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语言信息。如教《故乡》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①找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不同,并分析变化原因;②找出反映二十年前后杨二嫂变化的句子,并分析变化的原因;③找出体现二十年前后“我”与周围人物关系变化的句子,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寻读课文,能够使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把握住重点,避免了天女散花式的盲目。寻读课文能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更透彻地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既提高了能力,又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