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活”教“乐”学课堂氛围——“课内比教学”有感襄阳市保康县实验中学吕明乔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为实现这一理念,新课程迫切呼唤课堂上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呼唤学习方式多样化,呼唤“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合作”的课堂氛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受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生发点、学习情绪等因素影响,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激情高亢,学生死气沉沉;个别学生活跃积极,众生兴趣索然;学生的课堂表现完全出乎教师的设想……于是教师思路“被扰乱”,继续“满堂灌”。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变成了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工具课”,毫无乐趣可言。然而,“课内比教学”如一缕春风为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打开了瓶颈。笔者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一、多用活动形式,激趣又激情我曾有幸观摩了优质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用了“沙龙”的形式。课前他拿出一个两面分别写有“沙龙”和“salon”的纸板,让学生先读英文再音译,同时向学生介绍这个词的来历、内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又把这节课用文学“沙龙”的形式组织起来,既形式新颖又内容实在,且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由此,我产生灵感:为什么诸如“沙龙”的节目形式如此受欢迎呢?为什么“大学生辩论赛”的收视率那么高呢?因为它们都采用了活动的形式。当然,语文课堂绝对不是单纯的活动课,应融实在的内容于恰当的形式当中在这次“课内比教学”中,我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如教《中国石拱桥》时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当导游,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句子写进导游词,让学生了解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特征,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后来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尝试着这种形式。在教《心声》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编演课本剧,充分展现京京的内心渴望;教《端午的鸭蛋》和《春酒》时,让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设计推销词,以推销员的身份向我们介绍家乡的鸭蛋和春酒;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以“在家庭会议上”、“愚公智叟辩难”为题,对愚公、智叟、孀妻遗男等人的语气、行动、神态、心理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构建成答记者问、辩论会等形式的活动……学生乐此不疲,语文课确实让他们学得“快活”而“灵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活动是由愉快原则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活动是孩子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好学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学得更实在。二、关注学生反应细节,随时又及时课堂教学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而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细节,再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细节,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眼睛。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眼神是紧紧地随着教师移动,还是迷惘或是游离不定的。其次要关注学生的神态。看学生是眉头舒展还是紧皱是面带微笑还是神色紧张。其三要注意学生的动作。看学生的手在干什么,是什么样的坐姿等。语文教育家于漪说:“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眼睛,通过‘窗户’洞悉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他们在课堂上瞬息之间的变化,适时适量地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或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或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或用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创设教学情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等,都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三、教学思维灵活多变,大胆又合理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想。但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一字不漏地把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搬到课堂上来;一个好的教师也不是制定了教学计划后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做合理而大胆的创新。其一,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