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就是计算,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对新出现的问题研究的热潮渐渐的退去,蓦然间回首发现传统的计算教学又有了新问题,学生思维得以发展,但计算能力却也变差了,好多学生成了能说会道的语言将军,同时也成了提笔就错的计算矮子。一份试卷考下来计算就要丢十几分,老师对于孩子这一严重的问题的解释最常听到就是“思维是对的,就是粗心了点”,计算出了问题难到就只是孩子粗心的原因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计算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以面是我对我所研究班级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和想到的对策:一、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一)知识方面的原因。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主要表现在:(1)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运算的有关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笔算加法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数学概念组成,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依据计算法则进行笔算。(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方面原因也是教师们所不能忽视的。我们常说的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指由学生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感知粗略。小学数学中的式题一般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算式,做题时先要对算式中的数和算式中的运算符号作全面而准确的感知。但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其年龄段所具有的感知水平的制约,对式题的感知通常会比较粗放不精确,常常出现为把式题中的数据抄错或是看错了运算符号,等等,如把85写成58,32-15=17,看错成23-15=8。把“-”号看成“+”号,把“+”号看成“-”号,这些必然会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又例如试题中的一些信息对学生判断的干扰。一年级学生对试题的感知往往会有一定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性,从而使学生忽略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新奇的和他们感兴趣的成分首先摄入脑海,而掩盖了其他的成分。还有就是学生对答案急切的心理,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者算式显得过繁琐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然会有升高。以及“凑整”可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强烈刺激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时顺序、计算法则等等导致计算结果出错(三)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发展问题,如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记忆力都对学生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据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仅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而且在注意的分配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计算的错误。误认就是看错了或认错了而产生的错误,这类错误属于感知性的错误,在学生的计算中常见,例如,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的学生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如计算82+1.8=100。短时记忆较差。无论学生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学生计算加法时忘记进位,计算减法时退位后忘记在前一位上减“1”,这些都是由于短时记忆力较差而造成计算错误的典型例子。(四)受一定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五)缺乏检查、验算的习惯。在计算中难免出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