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天空更灿烂经历了一段课程改革热之后,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聚焦问题,我开始了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我们的教学激情在课改中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新课的导入出现了游离状态;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出现了1。对“自主”学习的片面理解,于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短时内,班级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2。轻视了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3。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层的挖掘,很难把我教材的重难点;由于大班额的教学,总是走不出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理念,扼杀了学生的操作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激情日益低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面对三年多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学期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的:一、“快乐学习”不是“不要纪律”“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我从传统教学的课堂中走出,又走进了一时很难操作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从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走向了对学生“宽容”的教师。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活动随意性很强,有时,为着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课堂秩序很难维持,时而出现失控现象,课堂表面上学生很开心,无压力,教师确实给学生放权了,师生似乎显得很平等。学习效果虽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理想,还算可以,但是,又出现了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学生的粗心毛病愈加严重,审题不清,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的较好)学生的双基不扎实。我们的教学进入了误区,本学期,我重视了对学生的课堂常规的要求,从“快乐学习”不是不要“纪律“、从”宽容“不是不要”批评“的误区中走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二、“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起一个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当我又一次去领略新课程的理念时,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教师的组织、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学期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我又拾起了前十年教学中,继承前人传统教学的优点,做到了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领组织学生,让学生有序的自主探索新知形成的过程,抓住教学重点,有的放矢,突破教学难点。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和我一起从学习的误区中挣脱,课堂教学转入良性循环,课堂教学效果有了进一步提升。三、评价从“笼统”走向了“细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走过一段对学生“笼统“的评价之后,发现了这样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发展无促进作用,而且在某中程度上事得其反。学生在教师盲目的、泛滥的评价中,认为自己样样优秀,长时间下去,学生的缺点不断滋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贵的是我们要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远离误区,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细化”。评价会因具体而显得富有价值,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探索意识、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课堂活动过程中与同伴的交流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段合理应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定性评价,对有些表现不如意的学生及时给予善意的批评之后,再和他适时谈心,抓住他的闪光之处,作以鼓励,趁势点出他的不足,帮助他该掉恶习,在老师的激励语言和分等评价中,让我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在原有的做人水平和智能水平上有所提高,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成功快乐。总之,一学期在匆匆忙忙中又结束了,教师不是圣贤,熟能无过,我们只有在不断的研究、实践、反思中,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之路虽然还很长,但我坚信,路在自己的脚下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