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向孔子学习治校之道VIP免费

向孔子学习治校之道_第1页
1/6
向孔子学习治校之道_第2页
2/6
向孔子学习治校之道_第3页
3/6
向孔子学习治校之道当前,课程改革、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个性与特长培养等教育热点或难点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时代赋予教育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破解教育的种种难题,都离不开教育界的中坚力量——校长的智慧。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决策制定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应当具有怎样的智慧?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门下,认真品读《论语》,学习孔子的智慧,感悟治校之道,破解教育难题。一、校长治校之本——“正”孔子一生没有做过校长,至少没有得到过官方的任命,但是他开创了中国私立教育的先河,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私立学校的校长。在整个《论语》中,未见他直接论述校长治校之本,但是他与学生谈论了很多从政之道。当今时代,校长治校虽然不同于官员从政,但治校与从政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二者是相通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语语•颜渊》)从这段对话我们能够看出,孔子主张从政首先要“正”,即正直、正气、正义凛然。校长管理一所学校首先要有一身正气。校长的一身正气源于哪里?我认1为校长的正气来源于“公”,不敢说大公无私,至少要做到少私寡欲、先公后私、公私分明。如果一个校长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患得患失,正如孔子所讲的小人:没有得到就担心自己得不到,得到了又整日担心会失去,为了保住继得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当好校长的。作为校长,无欲则刚,无欲则公,公正处事,方能一身正气。孔子还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语语•子路》)可见孔子强调从政要以身作则,要起好示范作用。校长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社会规范,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身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教职工的一种示范,就是一种引领。即使校长不言不语,教职工也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这正像孔子所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上天不用发号施令,一年四季自然更替,世间万物荣枯、兴衰、成败自有分晓。校长正直、一身正气,学校的教风自然就会纯正。今天,社会种种不良风气在腐蚀着一些有权者,腐败像病毒一样侵入了许多为官者的心灵。校长自然要经受各种考验,把握好自己做人的原则,在名利面前要做到“君子坦荡荡”。二、校长威信之道——“勤”2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子路请教从政之道,孔子讲官员要先给老百姓带好头,然后才能让老百姓勤劳。子路嫌老师讲得少了,请孔子作些补充。孔子补充道:对自己管理的政事要不知疲倦、永不懈怠。作为一校之长,治理一所学校,当然要“勤”。要勤到学校,如果一个校长经常在外,老师很难见校长一面,就会缺乏沟通,久而久之,干群关系就会紧张,学校正气不能得以弘扬,乌烟瘴气就会泛滥成灾。作为一校之长,还要“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校长应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应勤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由事务型校长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校长,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把工作抓到关键点上。三、校长用人之道——“直”作为校长,应有识人用人的能力。如何识人、用人?孔子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末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样的人才是仁者、智者。孔子告诉他:仁者爱人,智者善于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又补充道:要提拔重用正直、正派的人,这样做,那些不正直的3人就会变得正直起来,不正直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作为一校之长,该如何识人?请看孔子的观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校长看一个人,不能只凭一时一事一言。要认真分析一个人所作所为的动机是否善良,看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看他做事的方式方法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不是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了解他对什么事心安、什么事“心不安”。这正如俗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识人重要,用人更为重要。重用什么人,孔子讲得明明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向孔子学习治校之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