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作者:保康县后坪镇中心学校罗友宝电话:15972250836什么是“生本课堂”?有专家在网上撰文说:“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的特点之一是“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网址见“注释”)。那么,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现以《财产留给谁》一框中的尝试为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与同仁们进行商榷。在2013年4月10日召开的“保康县初中思想品德‘生本课堂’暨中考复习备考研讨会”上,我执教了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的第一二目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其具体做法如下:一、设计探究性问题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我在编制导学案时,设计了几个教材上没有但又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弄清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这些问题是:1、处在第一顺序继承人中的三类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在继承遗产时是否也要按先后顺序继承?2、我国继承法中所说的子女、父母各包括哪些人?3、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女婿是否享有继承权?4、遗嘱有哪些形式?通过设计这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对教材进行了拓展与延伸,补充了教材中对学生发展、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缺失,实现了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二、编写连续性剧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财产留给谁》的第一二目教学内容执教的第二阶段即“交流释疑”阶段,根据教材P76页活动材料,我进行加工整合,编写了《一波三折的家务事》这一连续性剧情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连续剧情共分为四幕:第一幕:《父亲病危话继承(一)》。该幕中学生讨论探究的问题是:1、晓军的父亲病危,尚未死亡,他是被继承人吗?其财产是遗产吗?能不能继承?2、假如晓军父亲死亡,其财产都是遗产吗?是不是所有的财产都能继承?哪些人享有继承权?3、领悟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涵义。第二幕:《父亲病危话继承(二)》。这一幕中学生讨论探究的问题如下:1、假如晓军父亲的财产中有受贿的3万元,晓军的家人能不能继承?2、晓军父亲死亡后,他的哪些财产可以作为遗产继承?3、理解什么是遗产,遗产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第三幕:《父亲病逝话遗产》不久,晓军的父亲因病去世,晓军的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年迈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请讨论探究以下问题:1、你同意谁的观点?理由呢?晓军父亲的遗产究竟应有哪些人来继承?2、晓军家的这种继承方式属于哪种财产继承方式?它应该按哪些原则对遗产进行分配?3、领悟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第二顺序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第四幕:《父亲生前立遗嘱》正当晓军的家人准备继承遗产时,晓军父亲的好友来到晓军家,拿出了晓军父亲生前的遗嘱,遗嘱中写到:晓军是未成年人,把遗产的二分之一留给晓军;剩下的三分之二留给年老体弱的父母;另外六分之一给晓军的母亲。晓军继承的份额暂时由爷爷奶奶和母亲共同保管。请讨论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晓军父亲的遗嘱合法有效吗?2、父亲立遗嘱确定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方式相比有什么优点呢?3、我国遗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是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父亲的遗产呢?原因是什么?通过上述连续性剧情活动的开展,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为了“教教材”。这样的“二次开发”其作用具体如下:1、使教材中的活动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赋予了教材鲜明的学生印迹。教材中用了多个活动,而这里加以整合后,始终以“晓君的家务事”为线索,随着剧情的变化多维度变式探究,克服了教材中的“零乱性”,增强了系统性和逻辑性。2、使教材中的知识骨架变得有血有肉、血肉丰满。连续性剧情的编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条框教学模式,把教材中分散的多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