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罗森塔尔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3.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学习重点1.学习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鲜明感情的方法。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句子的含义。学习难点1.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法。2.阅读讨论法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课前预习案”,熟读诗文,整体把握。30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要认真审题,规范作答,保证完成质量。A层同学必须完成导学案的所有内容并有一定的拓展;B层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和“能力提升”部分内容;C层同学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和“课内探究案”内容。课前预习案一、指导预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的报道。新闻、通讯、评论、报告、专访等。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①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小。③快:时效性,迅速及时。4.消息的结构标题(正标、副标题);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课内探究案”内容二、本课学习应掌握的问题(学生可加以补充)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从原文中寻找答案。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寻找参观踪路线。3.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4.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从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5.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2)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3)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将五个问题落实到各个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归纳出成果,教师也可和小组同学共同探讨解决难题。(第二课时各小组展示探究出的成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课内探究案”内容的总结二、各小组学生对“课内探究案”问题探究的成果展示“Sparksfly”组:1.本文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