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VIP免费

《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_第1页
1/3
《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_第2页
2/3
《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_第3页
3/3
《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这篇文章,最起码让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真正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很多学校、很多人都在探索之中。至少都在努力,这也许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但想真正改变教育的现状,绝非易事。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吧,正如文中所说“只有从‘人’-教育的接受者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时的教育才真正拥有了教育的内涵。”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固步自封,停止不前是大忌。生命成长的规律和运行轨迹本身就是很难把握的,也可能在不断的变化,并且每个生命(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育的改革、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去年高新区组织的校干培训会上,文教科请来了市教研室的宋教授给大家作一个关于学生管理的报告。报告比较系统、论据充分,涉及面广,但我个人觉得它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定位不准。宋教授在报告的开头说,离开了教育的根本目标来谈学生管理是不行的,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高考。一句话,把我们的教育目标定位在了高考。我们的教育是为大学输送人才,不假,但是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上大学呢?来提高我们的升学率?其实不然,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未来的世纪培养建设者。什么时候成了高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考核制度,考核一个高中学校要看你校有多少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考核初中要看你校有多少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实验中学。一个地市考上大学的的人数也决定了这个地市教育在省这一级的排名。名次落后的,从领导到老师都很着急。高考的弊端早就有人呼吁了很久:高考制度不改,素质教育难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一些现状,但是真正学到课程改革理论的人有多少呢?即使你学了,能改变教育的现状吗?不能,因为领导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的领导(越上层越烈)忙于别的事(忙于学校建设、忙于行政管理、忙于应对检查等),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都没有转变,如果谈教育的改变?课程改革几年了但学校的老师考核条例竟然没有变化多少,老师在学校考核中仍然处于被检查、被监督的地位,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对照考评制度来工作,来给自己挣分,不要落后了,考核结果出来了,也没有申辩的权力,考核对老师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我想,教育的环境不是这样的。学生呢?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学习课本,课外阅读,有时走进大自然,有时进行社会调查。这就是一大进步了。更重要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差,不然要给老师拉分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状仍然存在。考试不行,老师面临挨批,面临下岗,能不能帮他们找找原因?没有人轻言教学改革,一旦失败,自己就毁了,还不如加班加点来的实在,让学生猛读、猛写、猛背,肯定不会错的!?我想,教育不是这样的。“把教育还给教育”,谈何容易?成功的学校在哪里呢?洋思中学?我也听说那里严格的管理,学生繁重的任务,下课都不见打闹的学生――孩子的天性是否已越磨越少?老师之间竞争气氛浓,连续三次排在后三名,就被辞退。是老师不努力?还是竞争本身就是残酷?衡水中学的经验学了没有?有多少领导真正的把学到的经验内化为自己学校的管理,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韦钰院士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还很长,而路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是要做思索者、探索者和实践者,相信我们的努力,中国教育的明天会更辉煌。附:《把教育还给教育》“把教育还给教育”,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一句话。从国家决策者的角度,李显龙将两个“教育”并提,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教育领域中的失真现象,并试图在政策层面使教育真正成为教育。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真正的、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当下,教育和医学越来越“想像”了。教育越来越带有医疗的味道。你有了缺点,教育帮你改正;你在哪方面有缺陷,教育帮你弥补。尤其是在一个流行“人造xx”的时代,“受过教育”的人才符合这种人造化的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把教育还给教育》读后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