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活动中材料呈现时机的适宜性“二期课改”实施至今,游戏活动中材料提供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材料呈现形式的适宜性便是活动区中材料提供的方法之一。为保证活动深入的开展,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应追随幼儿游戏的过程,对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调整有助于幼儿探索的材料及内容,不断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为此,我们在探索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从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出发,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力求做到材料呈现时机的适宜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经验。一、提供材料,促进幼儿现有水平发展案例:在探索活动“水不见了”中,个别幼儿发现水被吸进棉花和海绵里后再撒些水进瓶子,水还是会流出来,这时,教师又给幼儿提供了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少一些棉花,另一个瓶子里多装一些棉花,让个别幼儿去探索,最后幼儿发现,棉花多的瓶子吸水也多,从而又发现了吸水饱和度的问题。二、以探索为目标,分层投放材料案例1:在“送图形宝宝回家”时,第一批投放的材料以单一特征为主,主要让幼儿感受其明显的特征;第二批材料则加以形状、颜色、大小的干扰,逐步增加难度,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案例2:拼图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的兴趣似乎降低了不少,去玩的人也不多了于是,我们对游戏材料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我们及时将拼图增加难度,有的分成三块,有的分成四块、五块,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挑战难度,激发了他们再次的游戏愿望。分析:同样的游戏材料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对幼儿来说很难再有挑战性。所以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应考虑到不同幼儿、不同游戏阶段的需要,注意材料提供的难易结合,让幼儿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使游戏继续开展。启示与思考材料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追随幼儿活动的过程,对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调整有助于幼儿探索的材料及内容,不断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因此,适时适宜地投放呈现好材料就如同是“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既可以支持幼儿的游戏,又对他们的游戏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也正是由于材料的阶段性特征,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之间搭设了一个“梯子”,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自信心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只有根据幼儿探索问题的进展情况分批分层地及时投放材料,才能使材料真正引导幼儿进一步去探索。绿舟部小一班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