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蚌埠市陶店中心小学朱田龙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重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老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很少听见老师的严厉的批评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语文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教师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未免让人觉得空洞不值一品;“五角星”、“小红花”以及电视中各类卡通形象作为物质评价在课堂中漫天飞舞,学生玩腻之后,随手扔掉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教师“引导”下,或整齐划一,或零零落落的学生掌声和“你真棒!我们大家向你学习!”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刚开始运用时的效应,但久而久之,如此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的心湖便不会荡起温暖的涟漪,学生的心田也不会萌生自信的嫩芽。难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到如此评价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了。一.评价回归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为了体现“激励”,一向苛求学生,吝啬表扬的老师又显得特别大方,课堂上几乎听不到任何中肯的批评,只有表扬之声不绝于耳,其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夸大事实;有的以偏概全,突出了正确、合理的一面,对其中不合理因素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还盛赞其见解之独特……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带来的可能是学生思想上的模糊与片面,可能是学生对表扬的“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滋生了学生的骄傲情绪,而并未给学生的生命带来向上的力量,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向学生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因此,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促使不同的学生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发展;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在欣赏其中蕴含的超常、独特、智慧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真实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二.评价投入真情“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充满热情地学习?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语文课文以文字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三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冷冰冰的评价又如何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悟课文的情感,去引发三者的情感共鸣呢?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呼唤着教师的评价真情投入。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