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感悟及心得5篇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感悟及心得1央广网昆明12月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60岁带领团队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当地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5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澜XX县区蒿枝坝村时,看到当地自然的条件不错,而村民却过着贫穷的日子,连连感叹。朱有勇。抬着金饭碗要饭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思想问题。扶贫要扶智,五年来朱院士团队不仅教授农民科学种地,还下决心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每天早晨,朱有勇都会沿着蒿枝坝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渐渐地,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跑团。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老早老早就起来了。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朱有勇团队先后组织科技扶贫技能班、电商课程班等各种培训,村民们积极参加。澜XX县区扶贫办副主任杨凯。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一个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感悟及心得2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不打农药也可以防控病虫害,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课题,也是他追求的梦想。2015年,朱有勇来到中国工程院对口扶贫县云南XX县区扶贫,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为试验田,用科技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绿色致富路。在刚刚开班的新一期院士专家扶贫培训班里,朱有勇首次邀请了电商来讲课,培训老乡们利用互联网将绿色农产品卖出第1页共5页大山,60名学员全部来自澜XX县区20多个乡镇,朱有勇还帮村民们配上了这样的迷彩服,希望他们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2016年开始,朱有勇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种马铃薯。从开山、整地、施肥到分级、包装、销售,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细致地培训。后来,在朱有勇的牵头下,中国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专家都来过澜XX县区,已经举办过24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户超过数千人。今年64岁的朱有勇,出生于云南普通农家,1977年考入云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从事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科学研究。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我国10个省区市推广,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减少了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到30%。2011年,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在澜XX县区扶贫期间,他仍然立足于科技创新,带领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让中药材种植回归到深山老林,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走的还是绿色发展的路子。现在,朱有勇团队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们都驻扎在扶贫一线,指导培训农民,也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019年,澜XX县区冬季马铃薯种植已经超过15000亩,林下三七种植超过7000亩,总产值达到5亿元,预计今年底将有7.5万人脱贫。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感悟及心得3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三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15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院士做扶贫,得先把自己变成农民。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第2页共5页今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澜沧村民种下的林下三七,在大塘子村竞卖会上卖出了鲜品每斤1050元的价格,换算成干成品约8400元/公斤。而这个月,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XX县区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中国工程院澜沧科技扶贫继技能班之后,首次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