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U重症患者监护常规(一)一般监护1.特级护理,热情接待患者,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保证患者安全。2.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心律、瞳孔、血氧饱和度等,按格拉斯哥氏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按需监测中心静脉压和有创动脉压。3.根据评估资料拟订、修订护理计划,落实、评估各项护理措施,并在观察记录中反映出来。4.持续低流量给氧、面罩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和人工呼吸机的管理,防止窒息、误吸。5.使用微泵输入药物时,根据医嘱调整速度和药物浓度。6.按需要监测血糖、尿糖和尿比重。记录各种检验数据及用药情况。7.维持静脉输液和动、静脉测压管、引流管通畅,中心静脉置管和动脉测压管穿刺口每日换药一次,各连接处用无菌敷料包裹,随时保持局部敷料干燥。引流瓶每日更换一次,注意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准确记录出入量。8.晨、日间护理每日2次,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雾化吸人每日2~3次,翻身、拍背每2—4小时一次,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或协助主动运动。9.长期留置胃管、尿管的患者三周更换一次。10.遵医嘱做好肠内营养和静脉营养的护理,床旁腹透、血透患者按腹透、血透常规护理。11.密切配合医师进行床旁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各种穿刺2引流术、心肺复苏术等操作。12.各专科疾病或手术后按专科护理常规护理。13.做好床单元终末处理,床单元随时处于迎接、抢救患者的备用状态。(二)呼吸道监护1.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不同的给氧方式,以确保氧疗效果。(1)鼻导管吸氧。湿化后的氧气经鼻导管进入呼吸道,适用于轻度缺氧者。鼻导管插入的深度为鼻尖到耳垂的2/3。若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导管插入深度不应超过气管插管或套管的长度,以免刺激患者引起呛咳。吸氧浓度为:一般患者3~5L/min,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为1~2Lmin。鼻导管应8~12小时更换一次,防止鼻导管堵塞,影响氧疗效果。(2)面罩吸氧。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部,氧流量为6~8L/min。(3)温箱给氧。适用于新生儿的抢救。氧流量需6~l0L/min,每次打开孵箱后,应将氧流量加大至10~12L/min,持续3分钟,以恢复箱内原来的氧浓度。(4)呼吸机辅助通气。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衰竭,经一般吸氧不能纠正缺氧者。2.给予呼吸道辅助疗法,促进肺功能恢复。(1)抬高床头300~450或予半坐卧位,有利于膈肌运动,并可防止食物返流;腹部压力过高的患者抬高床头不应超过150,以免增加腹部张力。(2)雾化吸入Bid,定时翻身、拍背,以利肺部分泌物排出;(3)根据病情给予体位引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吹气球等。3.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1)口腔护理Bid,减少上呼吸道的致病菌,并及时检查患者牙周感染或口腔疾病,给予及时处理。(2)吸痰前后需洗手,根据需要选用封闭式吸痰或开放式吸痰。吸痰管选用管径为气管导管1/2;开放式吸痰吸引口腔和气道的吸痰管应分开,一根吸痰管只能用一次。4.人工气道护理。(1)向清醒患者解释人工气道的目的,做好心理护理。(2)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动度、Sp02、心率、心律、血压、皮肤及黏膜有无紫绀等。(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咽部和气道内的分泌物。(4)定时雾化,保持充分的湿化,维持呼吸机吸人气体温度32℃~35℃。随时评估湿化效果,即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防止痰痂形成;听诊肺部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呼吸道通畅,患者Spo2无异常。湿化过度——痰液过度稀薄,需不断吸引;听诊呼吸道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可出现缺氧性紫绀、Sp02下降以及心率、血压等改变。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吸引或咳出;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导管内形成痰痂,吸痰管插入困难;患者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烦3躁、紫绀、Spo2下降以及生命体征改变。(5)口咽通气道护理:①保持口咽通气道位置正确、固定、无移位。②保持口咽通气道清洁,定时向口咽通气道内滴入湿化液,或在口外通气管处用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以对吸人气体进行过滤和湿化。③口咽通气道留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