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坪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欧阳修备课:周立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本课时重点突破教学目标一)(一)导入新课媒体展示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引出作者。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师补充文章背景。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二)读1.听示范朗读,正音听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琅(láng)邪(yá)朝(zhāo)而往潺(chán)酿(niàng)僧(sēng)辄(zhé)霏(fēi)暝(míng)洌(liè)伛偻(yǔlǚ)蔌(sù)弈(yì)颓(tuí)翳(yì)1教学札记教学札记滁(chú)壑(hè)觥(gōng)2.整体感知,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在学生朗读时课件展示朗读小提示,帮助学生更好把握21个“也”和25个“而”字。因为这正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也是考试的重点。(三)议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四)讲重点词语、句子小结。(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落实记在课本上,听写结合,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了课上热热闹闹,课下迷迷糊糊的情况。)(1)重点字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发而幽香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着溪深而鱼肥日出而林霏开杂然而前陈者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环滁皆山也山之僧智仙也在乎山水之间也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太守与客来饮于此(2)重点句子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教学札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五)再读课文、学生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六)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课时(一)读背诵课文,检测词义巩固旧知,检测学生背诵情况和词语的掌握情况(二)议与讲合作探究、研讨课文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一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第四段:宴罢归去情形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把握主旨、小结全文(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2)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封建社会,很多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