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板书:靠家近──很想还)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读诗句,想象画面。◆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