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性侵害,男孩也容易成为受害者如何看待「男童遭受性侵害较女童要高17%」这项调查结果?知乎用户对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儿童/少年的性侵犯是很不同的。一般受侵犯孩子年龄越小,性别比例就越接近,甚至可能出现男孩多于女孩的情况。但到了青春期,女孩受侵害的数量和比例就快速上升,不过这一时期受害人的男女比例一般还是大于成年后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数据似乎差别很大:AGlobalPerspectiveonChildSexualAbuse:Meta-AnalysisofPrevalenceAroundtheWorld其中非洲和南美的数据置信区间太大,可信度不太高,而其他地区儿童受性侵的男女比一般在1:2到1:3之间,也就是说女孩受性侵的几率是男孩的2-3倍。不过这个差距还是远小于成年受害者中1:10的男女比。题主的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男童遭受性侵害较女童要高17%”的数据是来自香港高中生(中四、中五)。我对这个数据有三点保留:1.把“高中生”归为“儿童”还是有些勉强,青春期和前青春期的孩子在遭遇性侵方面往往有质的差异;2.根据其他一些资料,出现高中男生遭遇性侵比例明显高于同龄女生的情况的概率比较小;3.香港不一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更一般地说,未成年人性侵数据的搜集面临着不少特殊的挑战,导致不同来源的数据往往会相差比较大。首先,不同调查对性侵犯的定义可能有差异,不同社会和文化中对儿童性侵犯的定义也不同。如果按照一些欧美国家的规定,那么中国遍地的开裆裤、对男孩生殖器的当众展示和玩弄、孩子上小学了还由异性家长洗澡、对孩子言语上的挑逗等等全都可以算。其次,在调查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现状时,不能只问家长、老师:他们很可能不会了解真实情况,他们有利益冲突,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承认孩子遭受过性侵也就承认了他们作为家长和老师的失职,他们对性侵的理解可能很模糊很落后,也会想当然地觉得“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很多人会有“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事不需要外人来管”、“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等思想。他们自己就可能是施害人。(80%-90%儿童性侵的施害人是熟人)最后,未成年人自己的描述和回忆很重要,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如果孩子太小,那么就很容易受到调查者、身边人的暗示,影响他们的记忆和表述。小孩记忆和唤起记忆的方式、认知和表达事物的方式也可能和成年人有许多不同,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去想当然地问。详见:14岁以下儿童的性侵经过描述能够作为可靠证据采信吗?-法律常识而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又会有新的问题:太叛逆和调皮,不太配合,以至于在一些情况下降低了他们的可信度。美国一个很有名的专门研究青少年健康情况的调查,AddHealth,就在最近两年出过大新闻。他们的调查数据曾显示9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中有5%-7%承认他们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这让当年的研究人员赶到很惊讶,毕竟如果有5%-7%出柜的中学生,那没出柜的还有多少?中学生里的同性恋双性恋比例难道远高于原先的估计?结果在2013年,有人发现,当年回答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中学生有70%在几年后的回访中突然又变“直”了,研究人员心想我擦这什么鬼。在排除其他可能之后,他们认为有一小部分人误解了当年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这帮中二熊孩子们当年在调查中开了个玩笑……熊孩子们被问到有关于同性恋的问题,觉得很新鲜(当年对同性恋的严肃讨论并不多),他们或是认为调查员问这种问题肯定是在开玩笑吧,或是自认为幽默感爆棚,一定要秀一把,或是想看看调查员的反应,总之就脑子一抽称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而且关键这样干的熊孩子竟然占到了一半……于是这用了十多年的数据就搞出这么一出闹剧,研究人员被简直哭笑不得(主要还是哭...)。总之,未成年人的世界大人不能想当然。Young'pranksters'skewedlandmarksexualitystudy虽然对未成年性侵犯问题的调查难度很高,但未成年人这一身份让他们至少不太会面对victimblaming,社会一般不会对他们说“你被侵犯了肯定是因为你穿太少”、“谁让你自己一个人出门,活该”这类的话,而是会比较一致地倾向于保护他们。最大的障碍其实可能是家长的意识缺乏和“家丑不可外扬”等思维。接下来我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儿童性侵受害者中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