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虫育种的意义抗病虫性的类别抗病虫性的鉴定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教学重点一、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抗病性:当植物遭受病原菌的侵染后,能产生一种能动的反应,去战胜病原菌的侵染或减轻其危害的能力。抗虫性: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害虫的侵袭和危害的能力,即某一植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其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1、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可以起到保产的作用。2、选用抗病、虫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而又简单易行的措施。与化学防治相比,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投资少,收效大,易于大面积推广。化学农药增加成本增加工作强度防治为害不彻底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有机食品不得使用农药使用状况•全球已经注册的农药>800种•全球使用量460余万吨/年•禁用农药仍在某些国家使用:Erdrin,DDT,Lindane,Aldrin,Chlordane•我国农药年用量在120万吨左右,用在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约占95%以上。•喷施农药时,仅有10-20%的农药附在植物上,40-60%降落在地面、5-30%飘落于空中,造成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抗药性害虫;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核心是寄主植物与寄生物(病虫)之间的关系。1、寄主植物本身的抗病虫遗传特性;2、寄生物(病虫)的致害性遗传特性;3、寄主植物和寄生物(病虫)之间作用关系;4、寄主植物和寄生物(病虫)对环境敏感性。人们不仅要求品种的抗病虫性持久又要求多抗。所以抗病虫育种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比高产、优质育种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四、寄主和寄生物(病虫)的相互关系1、寄主和寄生物(病虫)的协同进化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体抗病性或抗虫性,以适应寄生物(病虫)这一不利的外界条件;而寄生物(病虫)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致病性或致害性,以繁衍其种族,从而形成大体上势均力敌的动态平衡。2、基因对基因学说寄主植物的抗病(虫)性不仅取决于其自身所携带的抗性基因,还会受对应寄生物基因的影响,即抗性是寄主与寄生物(病虫)双方的基因型互作的结果,但它们也各自有其独立的遗传系统。针对寄主方面每一个垂直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或迟或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对应的毒性基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基因对基因相互关系的模式---------------------------------------------------------------寄主基因型病原菌甲乙丙丁小种基因型r1r1r2r2R1R1r2r2r1r1R2R2R1R1R2R2---------------------------------------------------------------0A1A1A2A2感抗抗抗1a1a1A2A2感感抗抗2A1A1a2a2感抗感抗3a1a1a2a2感感感感---------------------------------------------------------------过去认为基因对基因学说主要是针对主效基因制约的垂直抗性而言,目前认为:在微效基因系统中也可能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只是当若干个乃至多个微效基因共同决定着抗病性和致病性时,分化互作很小,难以从试验误差中区分开来而被忽略。同时,就每一个微效基因而言,虽然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但是其专化性很弱,相对品种对相对小种的定向选择作用也就不大,因而小种的组成变化较慢,所以就总的系统而言,抗病性能稳定持久。上述概念延伸到寄主-昆虫的关系时也同样存在,即当寄主中每有一个主效抗性基因时,在昆虫方面便迟早会有一个相应的致害基因。当寄主具有抗虫基因时而昆虫不具有致害基因时,则表现为抗虫;而当寄主具有抗虫基因时,但昆虫具有相应的致害基因时,寄主则是不抗虫的。第二节抗病性及其鉴定第二节抗病性及其鉴定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不仅与植物本身也与病原菌致病性有关。毒性(或毒力)侵袭力。毒性是指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侵染该品种的特殊能力,属质量性状,又称专化性致病性。侵袭力是指在能够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