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语文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用深刻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用师爱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在现行职高语文教学的大方向上,我们力求让职高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力求让职高学生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这些都凸现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本文将对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以及人文性教育的策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职高生人文素质现状。(一)、人文知识缺乏。毋庸讳言,职高学生在生源上比起其他同类学校要差得多,入校前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长强迫来的,学校动员来的,自己迫不得已来的,不在少数。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进职高学校就是学点技术,这样的社会期望使得不少职高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很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许多学生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中外文学名著、文化传统反应冷淡,而对拿等级证书比较感兴趣,在他们看来,拿到了有关专业的等级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不掌握人文知识关系不大。(二)、非专业知识薄弱。在职高学校,过去曾经一味地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会把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职校生来说,虽然不会直接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可以改变其作为普通技术人才的形象,使其超越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成为内涵更加丰富、各方面潜能得到更加充分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二、职高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策略。(一)、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再者,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同时,要以激励性的语言渗透为主。教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的职责。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教师不加辨析地不求实际地廉价表扬,非但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更好的发展。教师要以人为本,对学生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亮点”:读得不流畅,但可能声音响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字不工整,但可能内容具体……例如,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说话结结巴巴,其它学生够跃跃欲试举手争着回答,而应适时对该生加以鼓励,像“别紧张,老师相信你能说好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没关系,也许下一次你就成功了,”等等,能及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的自信心,话也流利多了。(二)、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传统职高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普高学生较差,所以教师课堂上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往往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不少老师有这样的观念:职高学生基础差,让他发言简直浪费时间。这种做法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关怀需求,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自信和活力,人文修养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语文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威,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由语文课程中的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