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下审视“品词析句”有效性的思考摘要:“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表象重现”、“善于想像”、“创设情境”、“填补‘征候’”、“灵活比较”五个方面,对“品词析句”的具体操作及其理论支持进行有效性实践重建。让教师有方向,有方法实现具有丰富意义,智慧灵动与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关键词:新课标品词析句有效性实践重建前言“品词析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夏丐尊语)在中国传统文学上素来就注重品析感悟词语,比如《潜溪诗眼》的一则云:好句要须好字,如李太白诗:‘吴姬压酒劝客尝’,见新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①上重要的一环,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让学生“品词析句”,进而感悟、体验、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一对品词析句的基本认识1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课标》)所提倡的是一种“感受性阅读”。《课标》对小学阶段各个阶段的有关“词句”的阅读教学目标描述如下:(1)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中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3)高年级: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语文科课程”这样的高度下,依然强调词句的教学。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的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业务学习资料汇编的《阅读教学细则》中有则这样描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⑴这段话非常明显的指出了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不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品词品句。2“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当然,“品词析句”本身也有一定的方法,手段去执行(下文会讲到)。我们知道,一篇优美的文章,其丰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态度往往可以通过在一个字,一个词体现出来,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字,表面上看是春风又来到了江南,但实际上则指王安石对朝廷再次垂青自己的喜悦,充满期盼之情。所以,进行词句的教学,能使学生产生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从而进一步促使知识能力的达成,过程和方法的实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三个维度是有机的融合、统一在一起的,只是在我们研究时人为的将它们分开来讨论而已。3“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循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规律。在上课伊始,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受,感受文章的主题,初步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遵循教学规律的“整体”这一环节。在“部分”这一教学环节中,则根据“教师风格”,”教师个性”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纵观各名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流派”,其根本,基础,其“风格”“流派”的体现都是建立在“文本细读”之上的。而小学语文名师王崧舟在解释“文本细读”的概念时,引用了很多名人学者的话语。例如:南帆先生的“沉入词语”;施特劳斯的“在字里行间阅读”;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