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原著:余文森教授福建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第二节讲新课程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教育部委托的素质教育专家调研组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本质的、积极的变化。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变了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生在课堂上爱发言了不时蹦发出精彩的语言、展现出精妙的思路、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散布着美丽的笑容。综合素质提高了。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二、教师变了教师的观念变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不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变了。新课程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进教学研究“共生互补”。坚持写教学反思或随笔,教师之间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让身边发生的、与教师密切相关的问题得到解决,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三、课堂教学变了课堂教学目标变了。新课堂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用教师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传统课堂中的气氛沉闷、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流、思维呆滞的现象,只能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师生互动,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