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交互作用理论:精神压力状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精神压力状态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拉扎鲁斯的定义: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机制:能力的知觉平衡满足的知觉(二)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1、生理指标的变化(1)梅耶的链球菌感染的研究:儿童对链球菌感染的情况与情绪紧张事件增加的水平明显相关,并与上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表现明显相关(2)与精神压力有关的其它疾病2、心身疾病(三)精神压力与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适应:指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既包括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也包括个体作用于环境。科温的研究:学前儿童经历较多的心理紧张,可能会导致其心理适应不良(四)对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状态的评估•“社会性重新调整计量表”(SRSS):霍姆斯等人生活中43种重大的变化事件生活变化单位(LCU)LCU<150来年健康安康15030070%患病可能•科亭顿生活事件记量表列举30个事件不同的生活事件根据社会调查资料给以不同的分数在一年之内儿童生活变化事件的分数总和越高,就表明该儿童越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其受损伤的可能性越大。二、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的根源动机冲突社会经济情况心理创伤教育机构状况三、学前儿童精神压力的减缓和消除(一)减轻外界环境的压力•心理压力优化托幼机构环境:完善教师人格、建立良好同伴关系、适度的教学要求其他外部环境的心理压力•生理压力避免不适当的温度、适度、照明、空间、噪声等不良影响(二)减轻内在的压力(三)增强学前儿童自身心理强度一、吮吸手指和衣物•生理机制•引起的后果•预防和治疗定时、定量、喂足、喂好儿童,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二、咬指甲和其他物品•行为表现•原因•预防和治疗三、习惯性阴部摩擦•行为表现•原因•预防和治疗•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以后开始逐渐分化,2岁时已出现了各种基本情绪。•当儿童不能正常地发挥其人格的效能,就可发生情绪方面的紊乱,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出现困难,自身也可陷入情绪不安的状态,并可导致暴怒发作、夜惊、睡眠不安、社会退缩行为、自卑等问题的产生。•至少有3-5%的儿童有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一、恐惧不安•惧怕对象: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恐惧,如怕动物、火、水、陌生人对于抽象概念的恐惧,如怕被丢失、死、被拐骗•在恐惧时,可表现为惊叫、回避等情绪反应以及发抖、面色苍白、心跳加速、呼吸增快等生理反应。•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恐惧对象年龄恐惧对象0-6个月巨声、失去支持6-9个月陌生人1岁分离、外伤、入厕2岁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3岁狗、孤独一人4岁黑暗6-12岁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行为主义的观念儿童恐惧是由于儿童从特殊的刺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致,因而是习得的。华生:经典的条件反射在恐惧形成中的作用。班图拉:儿童的恐惧反应也可以由共鸣性的方式学习而得到。有过度恐惧反应的儿童,他们的父母也往往有过度的恐惧倾向,且有类似的恐惧对象或场合。儿童产生的恐惧也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获得强化。•预防和教育模拟示范和实践脱敏等一类行为治疗的方法可以消除或减轻儿童的某些恐惧反应。要鼓励学前儿童去观察和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和道理,不要对儿童进行恐吓,不要让他们看恐怖的电视、电影和图片。要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上不要过分兴奋,睡觉以前先洗脚,上床后肌肉放松,很自然地入睡。要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游戏,锻炼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种种恐惧心理。•预防和缓解预防儿童屏气发作的发生,应注意亲子关系以及儿童早期生活的环境,尽可能解除或减轻儿童的心理紧张和矛盾冲突,避免可能触发屏气发作的各种因素。必要时还可选用苯巴比妥等一类镇静剂以减少屏气发作的发生,防止脑部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