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钥匙”心得体会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六把金钥匙李艳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高考要求学生掌握120个重点实词。但一篇文言文实词构成远不止这120个,学生在阅读和做题时很多时候会遇到不认识的词语,这是他们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有自己的推断,推断它可能是某种含义,通俗的说就是“猜”。在这里,我归纳了六种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做题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时,做到心中有“法”,仔细推敲,冷静思考。一、根据字音推断通假关系(声训法)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通假字。在遇到翻译不通的时候,苦思冥想该字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含义,却还是不得其意,如果考虑到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教材《促织》中“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昂”是“抬高”之义,“直”用得比较多的意义是“曲直”的直。很显然用在这里翻不通,稍加推断,可知这里有可能通“价值”的“值”。“抬高它的价值”就合情理了。[例题]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解析]“属”在这里很显然不是现代汉语“属于”之意,它充当动词词性,很容易推断它可能通“嘱”字,嘱咐之意。二、利用造字特点推断字的含义(形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有时可以通过汉字字形来推断字的含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促织》中“抚军亦厚赉成”。“赉”字对于学生来说较陌生,观察它的造字,以“贝”为偏旁,有可能与钱财有关,加上一个“来”字,可以推断为“有钱财来”,结合上下文语第1页共5页境,再加上“赉”字常常与“赏”字连用,可推断为“赏赐”之意。[例题]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2005年高考湖北卷《武技》第11题).[解析]“造”字的义符为“辶”,与走的动作的有关。联系后文“历下”是个地名,推断与此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三、利用课文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迁移法)高考所考题目出自课文外,但知识立足于课本。许多考查的常见文言实词均出自课本所学知识。这时,学生应结合课内知识的积累进行迁移判断。[例题]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2007年高考安徽卷《古砚说》第8题).[解析]在第三册教材《孔雀东南飞》中曾学过“留待作遗施”,“遗”和“施”都是“赠送”的意思,“遗”在作“赠送”的意思讲时读wèi。迁移这种用法,结合前文“得”这个古老的砚,可判断“遗”为“赠送”之意,古砚为友人赠送。[例题]俾无有所与(2008年高考湖北卷《龙渊义塾记》第10题).[解析]“俾”字这里是“使”的含义,不属于常见实词之列。学生可能对这个词不大熟悉。教材第四册《促织》里出现过这个意义“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如果细心落实教材的学生应可迁移课内知识。[例题]除著作郎,不就(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王昙首传》第8题).[解析]“就”字这里是“赴任”之意,包括前面的“除”字都在教材第四册《陈情表》中出现“除臣洗马”,“辞不就职”学生只要稍加联系课文就可以进行迁移。四、借用成语来推断词义(成语法)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其实还保留文言词语的一些词义,利用熟悉的成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屈原的《离骚》“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本句中的“薄”如果用“日薄西山”(《陈.第2页共5页情表》)这个成语来推断,可知“薄”的意思是“接近”。译为:腥臭的都被任用,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例题]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解析]这里的“不爽”可不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不舒心”之意。相信考生在复习成语时都知道“屡试不爽”的含义:屡次试验都没差错。所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爽”解释为“差错”。[例题]是以好之而不厌(2007年高考安徽卷《古砚说》第8题).[解析]可联系成语“贪得无厌”推断“厌”为“满足”之义。课本上也学过多处此种用法“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均为“满足”之义。五、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对称法)文言文有很多对称句子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