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尊敬的各位领导,我叫黎慧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流地貌的发育》,选自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本节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今天我讲述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4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从宏观上看,本章介绍的是地表形态的塑造,本节教材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节内容以河流地貌作为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高考中也涉及到相关内容。从微观上看,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河流的侵蚀作用及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能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因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学习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我提出了以下教学三维目标:第一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明白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理及应用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地貌的变化学习,让学生树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其中,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河谷的演变过程,之所以将它设计为重点,主要是因为本课将河谷作为侵蚀地貌的典型代表,通过理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是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因为这部分将要运用到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学生而言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接着我说说我的学生情况我的学生是高一新生,由于前面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但还是比较薄弱,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我将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课。1、讲授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讲授相关概念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形象地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课堂当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懂,更重要的是懂得学,因此学法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本课的学法指导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释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2、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并在协作探究中提高思维能力3、由于本文有许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因此指导学生利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学习,理清知识点。最后我将重点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将分为3个环节进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我将用谷歌地图软件给学生们展示万泉河上游、中游、下游、的一段卫星图片,不仅如此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景观图:如长江三峡,长江三角洲等,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从直观上认识到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提问学生“为什么同一条河流能塑造出不同的地貌,她们之间又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导入到新课中来。在这个部分,我选择了学生们所熟悉的母亲河——万泉河作为引入点,并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以此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拉近了我与学生,学生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环节:图表结合对比分析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首先,我将通过问题“河流的侵蚀作用仅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