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方法之我见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想适应社会的进步就要不断获取新信息。据调查,一个人更多的知识、信息85%来自于课外图书文献。这进一步证明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势在必行。《语文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阅读教学要努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在“各阶段目标”中还细化了不同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数量;此外在“阅读建议”中又推荐了相应的阅读参考书目。这些规定至使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再次强调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科目。它应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时时处处做到学语文,用语文。那么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对此,我作了以下尝试:一、激发阅读兴趣——乐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可能去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籍。并从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兴趣”和“乐趣”是开启学生课外阅读的钥匙,我是这样做的。(1)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促进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我首先在教室四壁张贴有关乐学,促学的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让这些名人警句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是让学生努力打造课桌文化,选取自己最崇拜的有关读书的座右铭贴于课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书中自有黄金色屋”等等让其开启学生的心智;此外还利用剪报、板报等形式宣传名人读书的故事、趣闻。以此来感染学生,明白读书的作用,培养读书兴趣。(2)打造博学的教师典范,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素养,健全的人格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激发学生乐读兴趣。我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等特征,详细了解其阅读内容、范围后也投身于阅读之中,并利用课余或课堂时间有意无意地讲述我阅读过的某一名人故事,某一经典寓言,某一神奇童话,让自我阅读情感走进学生心灵,与之共鸣;同时也让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竞赛欲。心想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多?我要比老师知道得更多。有时还朗朗上口地吟诵并神秘地告诉学生,等你们上高中,念大学后就知道了,以此激发其阅读期待,培养其阅读兴趣。总之,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尽力做到博闻强记,博览群书,以便感染学生,让其明白“长到老,学到老”。书中真有黄金屋。(3)制定灵活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当学生具有了阅读兴趣并投身于阅读之中时,他们希望从中获取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就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因人而宜,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阅读检测、评价。如一周开展一次“背诵擂台赛”,看谁背诵的段落最多,依次颁发“练习本”或“小红旗”等奖品;两星期召开一次“今天故事大家讲”、“天文地理知多少”等比赛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阅读奖励,以鼓励其在今后的阅读历程中再接再厉。总之,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前提。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步入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二、授予阅读方法——会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要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让其学会求知,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面对浩翰无垠的课外读物,如何让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信息呢?我结合教学实际教给了学生这些阅读方法:1、精读法运用于课内“精读法”是课堂内切实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凡入选的文章都是文学的精品,是指引学生学会学习的航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精心地阅读,仔细的品味,让学生学会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受作者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