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学校:大庆路小学2013年2月4日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型精读课主备人汪翔复备人审核人本周行为训练重点合理的分工精彩的展示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读记“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乱蓬蓬”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我能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我能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重、难点预测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1、课前板书课题和学习目标。2、师生谈话导入新课。3、明确学习目标。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1、我能大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能按以下步骤达到这个目标。)A、我能读准这些词语: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舅姥爷、严峻、乱蓬蓬B、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字是:C、我能联系上下文、利用词典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军阀:恐怖:严峻:会意:D、现在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2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年写的,讲述了在娘胎,写的是()的回忆,回忆了()。()---()自然段是回忆的内容。再深入的思考,作者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按提示完成:()---()段写被捕前;()---()段写被捕时;()---()段写法庭上;()---()段写被捕后。我发现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顺序行文,条理很清楚。3、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时间顺序找出并画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在书上相关的句子旁边做简要批注。)1、学法指导:小结:被捕前的李大钊是一位的革命者。被捕时的李大钊是一位的革命者。法庭上的李大钊是一位的革命者。4、再次默读课文,依据文中的语句,想想:女儿眼中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女儿对父亲的什么情感?小结:李星华眼中的李大钊是一位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女儿对父亲的和的情感。5、什么是前后照应?试着找出文中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好处。读课文,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画下来。(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闫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1、向学习对子提出自己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2、对子相互交流、检测独学部分1-2题,并运用双色笔相互批改,然后各自再修改、完善导学案。3、交流3-4题,建议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谈体会,轮流读书,对子相互补充、建议、正音或提出质疑。4、提出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问。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A、各学习对子暴露对学不能解决的疑问,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尝试解决,小组长梳理总结。B、组内交流对学成果,展示区板书小组群学成果及群学后仍旧不懂的问题。C、教师引导组间互学,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D、教师到各组巡视,调查学情,将本课的重点、易错点、疑难点梳理出来,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组长到“任务报到站”自主领取大展示的任务,然后进行合理分工,组内进行“预展”。五、主动展示,张扬个性(一)大展示:1、各小组采取恰当的方式,对本组领取的任务进行大展示。温馨提示:大展示时,最好注意两点:一是充分发挥小黑板的作用;二是号召全班同学参与互动,或齐读课文,或请他们解答问题等。2、组间进行补充、建议或质疑对抗、点评。3、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点拨。4、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特点。六、及时测评,促进发展1、《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写于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文章写的是的事,按、、、的顺序记叙的。2、课下阅读《李大钊的家教故事》、《夏明翰的故事》、《我爱的中国》三篇文。七、运用双色笔整理、完善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