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句解:开篇即用令人不得其解之句,发人深思,引人探微。“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不满情绪;速速阅读下文,看到其他留学生的举止,才领略出作者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与别人不同,因此还巧妙地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后文“我”离开东京到仙台埋下伏笔。〕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句解:景物描写。这里写樱花的美丽是从反面衬托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句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细致入微描写其外貌特点。〕实在“标致”极了。〔句解:这里的引号表示否定,“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愤慨。〕段解:这段文字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句解:“值得去一转”是因为那里有几本书买。由此可见作者的志趣与“速成班”的其他人不一样。志趣的高雅正是爱国的表现。〕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句解:“响得震天”“烟尘斗乱”“精通时事”运用夸张和反语的修辞,活画出“清国留学生”攀附风雅、醉生梦死的丑态,表达出作者的反感。〕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句解:过度段,写作者要离开东京,与开头一句呼应,为下文张本。〕第一部分(1——3)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句解:崔颢《黄鹤楼》诗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身处异国他乡,路经此地,联想到风雨飘摇的祖国,自然睹字生情留下深刻印象。此乃爱国念家之举。〕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句解:“客死”就是死在他乡。朱舜水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学者,作者此时此刻也正好身处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气节的人自然油生仰慕之情,故而也该记得。此乃爱国情怀之表现。〕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句解:“还没有中国的学生”为后文的优待和歧视张本。〕段解:这段文字主要写前往仙台的途中所见,委婉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思想。⑤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句解:“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即“物以稀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这种推测实际上是不太符合情理的,反映出弱国国民内心的酸楚。〕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句解:“美其名曰”中“美”,动词,美化。这里用两个比喻句来比喻自己受到优待的原因〕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句解:中心句,总写出日本职员对我的优待。〕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句解:“竟”“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表现出作者乐观心态。〕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段解:写初到仙台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给藤野先生出场做正面铺垫。第二部分第一层:写去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