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王禹稱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赏析: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2008年,大陆首次将清明列为法定假日。其实,在唐宋时期,清明就是法定假日,短的话放假四天,长则七天。唐宋时的假期还包括清明的前一天寒食,清明是冬至后一百零六天,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在寒食当天禁火,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称“寒食”。到清明,禁火结束,在这一天用榆木或者柳条乞取新火。在六朝唐初,民间已经有寒食上坟的习俗。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颁布敕令,将寒食上坟定位朝廷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重心转向了祭典亡人,原先禁火食冷的习俗日渐淡薄,元代以后几乎消亡,寒食的名声被清明所取代。清明时节,气候转暖,春机盎然,成为家人相携、扫墓踏青的重要日子。北宋诗人王禹偁笔下的清明又显得与众不同:没有花也没有酒的清明节,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使人觉得冷落萧条,毫无兴趣,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个没有归处的和尚一样。昨日是寒食节,邻居都禁火了,看见我还在窗前灯下读书,就过来借火。而我像往日一样,读书一夜,天气已晓。没有踏青赏花的游乐,没有亲朋好友的宴饮,也没有清明烟雨中因扫墓而引发的伤古怀春之情。诗人空寂的情怀,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或者一个没有归处的和尚一样,寂寞清苦、冷落萧条。但是王禹偁这首《清明》,借写清明,写出了过去读书人的贫困生活和苦学精神。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在清明体会着深深的个体孤独。“野僧”,又可以说是诗人的写照,一个永在途中的追寻真理的人。当他说清明之日无花无酒,这实际上是将自己与大众区分了,也就是与社会分隔开来了。他不再有必要从作为团结力量之源的习俗中获得滋味与精神。他的超然是属于一种人格素质,而不是一种日常实践的指导原则。这里的诗人形象更像是一个出家行修者,而不是更常见的儒家信仰者。从日常的角度看,王禹偁《清明》这首诗显得有些自我中心,做作而自恋,但是从对于诗人形象来看,这首诗从语言到情绪上的淡泊都很到位。最后我们或许可以再问一句:这里的清明是否可以理解为个人进入一种澄明状态(清与明)的出发点,而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推荐理由:本首诗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来源,增强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心。王禹偁(954—1001),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撰稿人:王锋)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推荐理由:本首诗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积累,做到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