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不想读书,怎么办?不想读书的孩子到处都有,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学生被任课老师赶到教室外,或者在教室里睡觉。老师要求严格一点,不准他们睡觉,他们就睁着眼睛茫茫然坐在座位上,一双眼睛东张西望,才上课就巴望着下课铃快点响……这些孩子就是学习上的“困难户”,现在有一个专用名称——学困生。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解决办法。溯源篇:学困生是“教”出来的“工业化生产”扼杀了孩子的发展潜能。“是不是有的孩子天生就不爱读书?”我在网上提出这个问题,几乎所有家长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没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上学第一天就厌烦读书,恰恰相反,每一个儿童刚上学时,都对读书表现出浓厚兴趣。可是,为什么经过几年学校教育之后,一些孩子变得不想读书、不会读书了呢?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在进行一种批量的“工业化大生产”——把所有孩子都置于同一教学环境、同一教学方法、同一评价标准下进行教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结果那些具有差异的孩子的许多潜能就被这种“生产”模式扼杀了。在学校里,孩子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怎会有读书的热情呢?(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三完小张丽娟422800)大班教育忽视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我们在追寻“学困生”成因时,不能忽视一个客观存在,那就是智力发展差异。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我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一些数形概括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已经能够口算乘除法了,而另外一些同龄的孩子还要借助手指头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孩子自身不同类型的智力发展水平也是不均衡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能说会道,小学二三年级就能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了,但是数学计算能力却出奇地差。这种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决定了教育模式不应完全统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班化授课方式无法给这些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四川省盐边县新九学校肖昌恩617000)教育不当加重了学困生的“病情”。这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进行分层教学;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求或提供帮助,如过分求全责备、不当的超前教育,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不当,都加重了学困生的“病情”。(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五完小刘丽芳422800)问题积重难返,三年一个“分水岭”。孩子成为学习“困难户”,不是一天两天的结果,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三年就会形成一个“分水岭”。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已出现天壤之别,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这时候足以辅导学困生了。所以要想让班上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三年效应”。我们要想办法帮助那些成绩差的孩子,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避免出现三年的“困难”累积。一旦孩子与其他学生形成很大差距,积重难返了,就很难再改变了。(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三完小王伟422800)观念篇:“学困生”不是“差生”学困生不是差生。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差生,关键要看我们的学生观。如果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考大学,而且是考重点大学,那么所有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就都是差生;如果我们不以考大学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搞发明为标准,那么所有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就都是差生;如果我们要的是“顺民”,那么所有有个性的就都是“差生”……所以说,“差生”是一个有参照物的概念。很多孩子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习惯、家庭学习环境等落后或不如同龄孩子,但是,不少学困生的道德品质是没有问题的,除了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他们并没有什么不良品行。(湖南省邵阳县五丰铺镇中心学校刘坚新422000)学困生只是弱势领域中的“差生”。面对确实不会读书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导他们换一个努力方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领域,与其在弱势领域中苦苦挣扎,不如在优势领域取得心理慰藉甚至成就。我的一些学生文化课不行,我就鼓励他们在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上去努力,这样每年也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好多人才。让学困生换个努力方向,在优势领域不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有利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