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老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推广与深入,教育事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教育学研究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做教师问题。因此,如何做教师和如何做一个好教师就自然成了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认真面对的问题。一.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将要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快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去,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知识“灌注”到学生的脑子里,并使之牢牢记住。这样,学生被当作一台机器,“教”与“学”就成了一种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忽视了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致力开发和人才的培养。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里,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把重要问题、疑难问题或者有争论性的问题,重点进行引导性的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治学方法。做到“以生为本”,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否则,学生只是学到一点有限的书本知识,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拓展,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在课堂上铺陈出许多问题,大家热烈讨论,但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却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处理和正确的回应,或就事论事的引发而不得要领,或简单否定,不加评判,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这样,貌似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郁,但实际上课堂成了“菜市场”,热闹则热闹了,却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抓得住,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真正的得到锻炼、提高。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真正地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二.提高专业素养,做到“多问”“多思”如果说观念是教师教学的灵魂,那么知识就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技能就是教师教学的关键。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调控的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强化和提升。杜威提出,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他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教师要胜任教学,首要条件是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扎实的功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一个老师,要想真正的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厚学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理科老师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的传授书上规定的内容,把知识简化成试卷;很多的文科教师成为教学参考和网上资料的传声筒,缺少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把教学参考当成依赖,不去读书、学习、拓展和丰富知识,对待问题没有自己的思索和判断,那么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就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当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习惯的模式和僵化的空壳,在这样的模式下教育出的一代人,又怎么会有自我的认识和发现,我们又怎能指望他们有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进而成长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呢?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的学习和涉猎相关的知识,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素养。此外,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多问、多思。多问,就是拓宽教学反馈渠道。问的对象可以包括自己,同事甚至是学生。问自己,就是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