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教学改革中,力图完成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透露了许多问题。如: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地被激活。教师在备课,课堂中遇到的困难等。我们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再如在教学《10认识》一课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环节的:当学生已经认识了“10”和会读写“10”后,教师提出:“举一些我们身边有10的数”。学生举了例:“10块钱”、“10个垃圾桶”、“10点钟”……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肯定,最后小结时表扬学生:“同学们都例举了很多很多生活中的10,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从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浅谈我个人见解: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引入这一环节”似乎很生活化:把家的面积与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结合起来。但仔细想想,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疑问:难道学生家都是长方形的吗?几个学生汇报都是整米数,老师不觉得奇怪吗?真有这样的巧合,我想不太可能。我们在设计生活与数学联系的例子时应当尽量地符合客观事实。那么是否可以改成:先观察家中哪里的形状是长方形(客厅、房间……),再度量长和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当学生汇报结果都是整米数时,可否质疑一下,是否都量得整米数?这样,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更加说明用单位面积去量面积时,可能出现不刚好是整平方米数,突显探索计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应该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才是“人人要学的数学”。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二、随堂遇到的问题一年级上册实验版教材有一道分类题,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