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师部旧址参观感想先来讲下乜“我们组这次是以骑单车的形式去黄埔军校旧址什么什么的”,说一下我们组内的和睦啊什么的,然后前前后后都可以说一下党建组织这个活动多好多好,然后有个广外师姐做讲解员,不过不是帮我们组讲解,帮我们讲解的是另一个其他学校的师兄,他很热情的,我们是先骑车到了,然后师兄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然后是我们的自由参观时间。最后我们去参观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大合照。还可以写一下自愿者,讲解员是自愿者,门口的安检员也是自愿者,然后那些跟党有关的就你自己吹了。下面的资料你看哪些有用就拿来用吧: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融,已初步重现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在XX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先生于6月16日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由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办事。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教职员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随着形势发展而扩大,增设教导团、炮、工、经理、政治、入伍生等大队。并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军校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的革命军。它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第1页共4页作用。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校舍的主要部分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其他建筑也因日久失修残破不堪。1962年校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校旧址时,指示要把旧址保护好。1965年开始逐步维修,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重建了校本部,使军校旧址重现昔日风貌。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门前增建欧陆式大门,悬挂陆军军官学校名牌。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日军进驻,续加破坏。此后,岁月沧桑,环境日变。1996年XX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两千余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内部复原了孙中山、将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和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寝室等。2004年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校本部还增设了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军校名人油画展、世界著名军校、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新展览。校本部面临珠江,坐南朝北,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0600平方米,具有岭南风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大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相互对称,错落有致,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建有围墙,自成一体,宁静幽雅。该楼俗称“走马楼”,原为清朝末年的陆军小学堂,著名将军邓演达、叶挺等人早年曾在这里学习过。黄埔军校开办后,这里是军校的中心,各部办公室、课室、宿舍、厨房、饭厅、储藏室都设在这里。国共两党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何应钦、顾祝同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过。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走马楼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96年XX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第2页共4页《黄埔军校史迹展》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