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沿海高铁经济圈产业融合:基础、结构和格局(龙丽莹)第一节沿海高铁经济圈产业历程演变一、产业萌芽期:2008年~2012年产业集聚初现我国于1998年3月的全国人代会“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的设想。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时速为160~200公里,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1999年所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该铁路于2002年建成,全线设计时速达到200~250公里。我国铁路自1997年至2007年先后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最高时速已经达到250公里/小时,这已是既有线上的最高速度。2005年开工建设的京津城际高铁于2008年8月1日通车运营。它是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一流的高速铁路,全程长120公里,列车最高时速为350公里,北京直达天津仅需约30分钟,列车之间最小间隔为3分钟。(一)京津高铁圈产业萌芽京津高铁是中国首条时速300公里以上城际高速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高铁的开通,让中国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京津高铁主要连接城市是北京和天津,是两地之间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更快更好实现京津一体化。京津高铁起点在北京南站,沿线共有5个车站,分别为北京南、亦庄、永乐、武清、天津,全长115km,总体运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城际铁路速度快、效率高、极少误点并且环境舒适,它的出现使得交通出行方式和交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区域经济有显著正向带动作用。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首条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沿线经济以及铁路行业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加快京津一体化进程来说,两地城际铁路的互通无疑是一伟大举措,为实现两地城市带的构建完善了交通网络的建设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大幅提高两地经济辐射力,在此基础上,京津两地更像是一个整体,有更多的人将会频繁穿梭于两地之间,给这些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异地就业也变得切实可行,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的旅客运输整体水平迎来质的提升,在时间、效率等方面提高了旅客满意度,使得两地往来好像近在咫尺,该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为两地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对于两地的互补性来说,不管是在空间结构还是产业结构等;领域,两地都受益匪浅。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京津城际铁路在建设时推陈出新,改变过去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一起运输的现象,将他们采取分开运输的措施,为京津经济圈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和北京相比较,天津的主要优势集中在出口加工整体水平较高,辅之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天津在很多产品的生产方面优势更为突出,比如临港工业、面向国际,以及区域消费产品等。而相对于天津来说,北京是全国的最重要的城市,消费群体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庞大数量,所以北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京津城际铁路带来的好处是让两地在交换各种资源利用时更加方便,巩固京津经济圈的整体性,为各种资源在圈内自由流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提高两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并且促进两地共同致力于发展京津都市圈一体化。京津城际铁路就大多数是我国自主研发并且投入使用的,尤其有超过75%的高速动车组都是中国制造。该项目的完成是国内近200个单位、超过140家企业共同团结合作的结果,在施工过程中,该项目面临重重困难,例如测量控制、环境保护、减震降噪等,最终施工人员一路排忧解难,积极探索,最终完成京津城际铁路建设,这是我国该领域发展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后人有关高速铁路建设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依据。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技术要求极为苛刻,其中往往离不开各个专业领域顶尖人才的通力合作,比如电子、信息、材料等多个领域,是铁路行业高新技术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高新技术的运用也颇具难度,往往要经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铁路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进步,进而推动我国该产业向高、精、尖的顶级水平不断靠近。高速铁路的建设不断突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