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围手术期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理健康影响作者:刘鑫【摘要】目的探讨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围期手术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心理及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五十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特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心理状况,术后的恢复状况和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里反应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63,p=0.00);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χ2=8.43,p=0.00)。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在其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特殊护理干预,有助于手术更加顺利准确的完成,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让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使其更快更好地恢复。对患者的预后起到很大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特殊护理干预,临床疗效,心理状况,预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10年,卫生部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该活动不仅是新形势下对护理工作的新挑战、新要求,也是满足社会需求、顺从国家医改、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等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骨科手术患者逐年增多。由于骨科手术后患者一般会疼痛、焦虑,手术程序一般比较复杂时,手术同意书上写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风险细节都要让患者承受很大的压力,很多患者会有心理健康上的问题[1],再加上术后疼痛,更加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对预后有消极的影响。心理问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此次试验选取100位临床骨科手术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疗效的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为需要做骨科手术者,且没有手术禁忌症,要让患者及家属签署参与研究知情同意书。随后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其中2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26-72岁,平均(45.3±4.1)岁,骨外伤手术12例,截肢手术3例,骨折手术患者26例,其他9例;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4-73岁,平均(44.3±2.9)岁,骨外伤手术15例,截肢手术2例,骨折手术25例,其他8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特殊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其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特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2]:①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和精神状态,对于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针对性护理。护理者与患者充分沟通,语言通俗易懂,态度温和,与患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护理者为患者讲解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基本情况,同时为其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加深患者对手术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指导,如:麻醉的正确体位,如何配合等。听患者诉说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感受,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并且耐心的对他们所担心和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答,增加对患者的人为关怀。②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者要紧跟其后,并予以鼓励和安慰,必要时紧握其双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不良情绪,患者在接受麻醉时要对其注意力进行分散,且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其减轻疼痛感。③完善相关检验检查,术前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包括血糖、尿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项目,对指标不正常的项目要对患者做客观正确的解释,并告知其对手术有无影响,应该怎样预防,另外要做好无菌准备,防止感染的发生。④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监测其生命体征,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置,伤口换药要保持无菌,并且定时对伤口进行清理,必要时应将肢体太高,促进血液循环,随时观察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⑤疼痛护理,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会有疼痛,造成心情烦躁,心理压力大,应及时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