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各环节中如何灵活运用字理梁露霞(百色市平果县第二小学)内容提要:“字理”简单说是构字的原理。就是依据汉字组构的本身规律,抓住汉字的形与音义的关系,特别注重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形理据的分析,主要运用于识字教学。字理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又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再加上字能构成词,词能连成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能灵活运用,如用字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词义,还可以对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说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字理释解、形象记忆如何使字理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呢?在21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经验。一、充分利用字理,揭示课题。课题揭示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要学习课文的欲望。还有些课题是文章的文眼,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对运用字理对课题进行阐释,能抓住课文的主线,理解课文。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认真的看我写“自豪”一词,大声读这个词。接着,分析“豪”字是“豕”字底,指豪猪身上坚硬的毛,所以这个字给人刚硬、气魄的感觉,有齐读这个词,从而理解“自豪”的意思,而不是生硬的讲解。最后齐读课题时,学生们很有感受的自信满满的朗读了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立即抓住学生的情绪,提出疑问,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大声的朗读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进入了中高年级,我们更多的进入到理解、阅读、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阶段。由此看来,字理好象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其实不然。中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往往是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形式。而字理就是抓住这个时机,以显示它的功效。如《趵突泉》一课的课题“趵”字,是足字旁,与“走、跳”有关,“趵突泉”可以引申为“跳跃的,有生命活力的泉。于是抓住关键词“生命活力”对全文进行理解分析,理解哪些词句、段看出,写出“趵突泉”是一口有生命活力的泉。二、初读生字时,讲解一部分。字理的运用,我觉得并不是在最后识记书写时,集中的讲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并且发挥它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集中讲解的单一和枯燥。下面主要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为例,进行阐述。《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里的课文。是一篇很有童趣的儿歌,从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亲近大自然的快乐。课文中一共有7个生字,分别是“游、穿、蝈、眨、伞、柄、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习惯的要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在读到“眨眼”一词时,我想,这个词在并不抽象,离开课文也能理解,于是,我就说:“看看这个词中的两个字的偏旁,你想到什么?”学生很快的就说出“眨眼”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在读到“蝈蝈”一词时,我指着“蝈”说:“‘蝈蝈’是一种小昆虫,所以是‘虫’字旁。在读到“伞柄”一词时,我那出一把伞,指着伞柄对学生讲解伞柄的位置和作用,还提出“为什么‘柄’字是‘木’字旁呢?”学生说,古时候的人一定是用木头做伞柄的。我说:“对呀,所以‘柄’字是‘木’字旁,但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用金属代替了木头。”在第一次读生字的时候,我就把一些和课文结合得不是那么紧密的,独立性比较强的字、词利用偏旁理解了、识记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三、讲读课文时,理解一部分。在讲读课文时,一些老师的顾虑是,在其中穿插字理知识的讲解,会影响学生思路。我认为,这时的字理知识,是为课文服务的,不应该成为上课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比较巧妙的在课文中讲解,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在讲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讲到“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时,我是这样上的:师:你还想变什么?生:我想变一条小鱼在小河里游。师:这就是“游”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师:同学们看“游”字,是什么旁?和什么有关?生:和水有关,偏旁是三点水。师:对,在这样有水的地“方”,特别是河流、游泳场,一定要大人带着小孩子去。所以,“游”字右边上面是卧人旁,下面是孩子的“子”字。师:但小鱼不一样,它可以在水里自由的游,它在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