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教学方法独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时安排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复习回顾二、知识链接文体及写作背景简介: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下发导学案,由学生根据相关内容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完成。要求同前。三、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四、由小组长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签字确认,教师抽查。五、布置下节课展示的内容。说明:展示的内容由教师指定,具体内容为“自学检测“的第二个板块和”巩固练习”的内容。为了防止学生不准备本小组不展示的内容,展示环节于第二节课课前十分钟抽签确定。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由各小组安排代表依次上台交流展第1页共3页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二、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2、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三、设问导读1、作者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的?为什么要这样论述?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3、作者是怎样论证“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的?4、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5、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6、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四、拓展探究1、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2、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示,展示具体要求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评定,三、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选择性地点评。点评本着激励的原则进行,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四、作业:完成下课时的导学案。第2页共3页课后反思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