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4单元第三课《摇篮曲》设计意图:本课教学是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教学目标:1、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故事,引发学生的关注。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3、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4、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一、组织教学上课开始,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1=C2/41234│5─│5432│1─‖(师)同学们好!(生)老师你好!【设计意图:把常规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二、欣赏与感受1、师弹奏歌曲《母爱》,学生齐唱。师: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每当你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有怎样的心情?有怎样的感受?师: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要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母亲!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无法描绘出母亲的爱!母爱是浓浓的,母爱是无私的。下面我们看看著名诗人和画家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2、学生欣赏古诗师:出示古诗《游子吟》师:中国著名古代诗人孟郊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这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语出肺腑,真挚感人,流传至今,有那位同学能朗诵一下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师: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你们从小到大是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像一下,你们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母亲一边哼着曲子,一边哄着你们睡觉,那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歌曲《摇篮曲》。【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三、导入新课1、组织教学:播放《摇篮曲》旋律。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看出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都是些什么照片呢?(大屏幕出示母子亲情照片,学生们脸上都露出了微笑。)生:是妈妈和孩子的照片。生:妈妈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生:照片上的妈妈和孩子都笑得很开心,妈妈很温柔。生:照片让人很感动,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妈妈。生:部分学生流下了泪水。生:照片上能看出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脸上露出甜蜜的笑。生:我想妈妈……(通过故事,再次感受母子情。)师:下面请大家看两段故事(大屏幕出示)故事一:一位老农讲了一个他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他一家人经常找不到吃的。好在他会下夹子,偶尔也会夹到狐狸、黄鼠狼什么的.一天清晨,他去收夹子,见夹子夹到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大吃一惊,手里只是一张皮,黄鼠狼脱皮逃了。要不是亲身所见,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他想,没有皮的黄鼠狼肯定死在不远的什么地方,捡来一家人可以吃一餐。于是,他沿着血迹寻去,在河沟里发现黄鼠狼藏身的地洞,挖开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窝七八只还未睁眼的小黄鼠狼,在扒在脱了皮的已经僵硬了的母黄鼠狼身上,不断地吸吮着奶头。他呆立了许久,把那张皮盖在母黄鼠狼身上,才含悲转身而去。从此,这位老农不在下夹子捕兽了。故事二:唐山大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七八个月大的婴孩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孩口里还含着母亲的着食指,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母亲在危难中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着自己的指头,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以情动人,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母爱,感受亲情,自然的激发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