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应避免德西效应我先用一个故事和一个实验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德西效应?先来看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本来自己玩的,玩得很开心,但那位老人用美分这一奖励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从为自己玩变成了为了别人玩,学习动机从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这种效应就叫做德西效应,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叫做德西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我们来看看这个实验:爱德华·德西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将德西效应运用到教育领域时,我们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明:“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得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为时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句流行语,赏识教育也一时风靡中小学教育,奖赏因此成为教育和管理中常用的手段。教育者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奖赏是诱发、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推动教育者所期望的其他行为的手段。然而德西效应却告诉我们外部奖赏未必总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兴趣。因此,“夸”未必时时奏效,“奖”也未必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那么在教学评价时,我们该如何避免德西效应的出现那?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奖励内部动机为主,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平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旦发现学生的良好行为并给予褒奖时,要注意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而不要引导他们仅仅去谋取一些物质上的“蝇头小利”。例如对表现好的学生,如果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球队;如果有文艺才能,可以推荐他们参加乐队、合唱团、舞蹈团,或为他们举办演出等;如果在写作、发明创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为他们举办成果的公开展示等。2.不能太频繁、廉价或过度。太廉价或过度的表扬经常会起反作用,评价太频繁,语言每次都差不多,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同样的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好行为感到太惊讶,进行过渡的表扬的话,学生会理解为反面的不良行为也不会很严重,而且这类行为很快就会发生。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老师太多赞美他所期望的行为,则隐含着他原来正期望着相反的行为可能会发生。3.不能随意对两个人进行比较。要发现每个同学的独特之处,而不能“人比人,比死人”。什么事都让学生互相比较,是一种很拙劣的教育手段。比较太频繁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种比较也不利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