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直罗中心小学刘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课文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第二课时一、引入揭题。1、板书课题。2、12岁的周恩来竟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二、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1、默读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经历了哪些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3、指导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4、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默读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人,把描写这些人的词句画一画,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句子旁边。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情感。a.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却无人主持公道是因为什么?b.外国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为什么?c.中国的巡警不顾同胞的苦痛,不顾民族尊严甘愿做洋人走狗这又是因为什么?d.围观的中国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6、播放图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谈感受,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7、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有什么表现?默读9-最后的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8、周恩来在沉思什么?9、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0、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这也是周恩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拓展延伸。1、周恩来生平介绍,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读书志向呢?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立志读书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主要通过讲解周恩来在租界遇到的那件事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不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