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教师投书媒体:当今学生不缺沟通只少管教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特别让人不解的是,每当这样的事件发生,总有一些“懂教育”的人出来责备家长、老师,认为是家长、老师跟学生沟通不够造成的。就笔者多年在学校工作的体会,我认为,实质的情形恰恰相反,不是缺少沟通,而是现在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管教不严造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学生的特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纵是绝大多数家庭抚养孩子的方式。这样的孩子“没有缺点”,谁也说不得,一说就跟你急,就离家,就出走,更严重的,两年前还发生了儿子弑母的惨剧。而现在的舆论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这个“树枝子”怎么长都不能锯掉,没有锯,更没有拿锯的人。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就强调反省、自律,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问一问现在的学生,有多少人反省自己,对自己说出一个“不”字?在家少教,如果在学校能严格管教也行,家教不足学校补。可现在的学校也成了娇惯学生的地方。处处对老师限制,不能大声训斥,不能不让学生进教室,不能罚站……学生不仅成了家庭的宝贝,也成了学校的宝贝,有的学校居然提出了“学生是上帝”的口号。以至于现在的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有一句话等在嘴上:“我怎么了?”用来反问老师。有的学生对批评他的老师说:“你还想不想干了?”还有一名学生对批评他的身体刚刚痊愈的班主任说:“你是不是又舒服了?”现在的老师共同的感受是:很难从学生那儿获得尊敬。老师是应当尊重学生,问题是不能只强调这一点,严格的管教更应该强调。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角色上必须分清。就笔者的体会,这些年教师的工资是提高了,但教师受到的尊敬却是从未有过的少,说现在教育的情形是重教不尊师并不为过。常有人把日美等国的教育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是偏颇的。首先孩子不一样,其次国情不一样,他们的教育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再说,日美的教育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宽松”。《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学生如有不当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相比之下,我们也没收,但没收后要求学生家长来校认领。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认领时还跟老师说,你们学校管得太严了,俺孩子在初中都拿手机。《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还谈到一个细节,该书作者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曾经这样惩罚学生: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在教室墙上点一个点,让那个学生鼻子对着这个点站着。如果在中国,这位老师下岗是必定无疑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所谓严师出高徒。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继承。当我们看到现在的学生如此不理想的状况,社会还在呼吁激励教育、呼吁家长老师理解学生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在这种环境下一批批极端自私、缺少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教育,是该深刻反省一下了。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强词夺理,怎么能把天真活泼的少年与罪犯相提并论,可是青少年如果不严格约束的话,有些人就有可能犯罪。只是一味地赏识、激励,而不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批评,长此以往,学生会发展成什么样?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孩,开始出于好奇,偷拿了别人好玩的玩具,家人发现后,只是批评几句。这样一来,孩子心中会有一个概念,拿别人东西,家人只会说一说,不痛不痒。以后他看到自己喜欢的,好玩的就还会“拿”过来,那也就离罪犯不远了。青少年犯错误,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天他可以上课说话,不听讲,明天他就可以不写作业,甚至逃学,犯更大的错误。不许严格地管理,不许采取一些措施惩罚,不从犯小错误开始“防微杜渐”,那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呢?正所谓“惯子如杀子”,这是我们都能明白的道理,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希望人们能好好思索一下,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走下去。我们这些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现在就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想教育好学生,就要时刻准备着“献身”(打校园官司或是下...